CT和B超均可用于阑尾炎诊断,但CT的准确性通常高于B超。阑尾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CT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适用于肥胖患者或症状不典型者。CT能清晰显示阑尾壁增厚、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及脓肿形成等直接征象,还可评估并发症如穿孔或腹膜炎的范围。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可减少呼吸运动伪影,对儿童或无法配合的患者更具优势。但CT存在电离辐射风险,孕妇及儿童需谨慎选择。
B超检查无辐射且操作简便,适合儿童、孕妇及需重复检查的患者。高频超声对阑尾肿胀、壁层结构异常及周围积液较敏感,典型表现为靶环征或管状无回声结构。但B超结果易受肠气干扰,对肥胖患者或后位阑尾显示率较低,且依赖操作者经验。对于早期阑尾炎或单纯性阑尾炎,B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临床建议优先选择CT以提高诊断率,若条件限制或特殊人群可先尝试B超。无论选择何种检查,均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评估,必要时联合使用。确诊阑尾炎后需及时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急性阑尾炎的严重程度需根据病情发展阶段判断,未穿孔时及时治疗通常不严重,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穿孔、腹膜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早期急性阑尾炎主要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低热、食欲减退等症状,此时炎症局限于阑尾内,通过规范抗感染治疗如头孢呋辛酯片、甲硝唑片等药物联合手术切除,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此阶段若及时干预,并发症概率较低,术后恢复期约7-10天,属于可控制的急腹症。
若病情进展至化脓或坏疽性阑尾炎,腹痛加剧伴持续高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此时阑尾壁已出现局部坏死,需紧急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可能出现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更严重者发生阑尾穿孔时,脓液扩散至腹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清理腹腔,住院时间延长至2-3周,死亡率显著升高。高龄、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脓毒血症、多器官衰竭等危重情况。
出现持续右下腹痛伴发热时应立即禁食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术后需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逐步恢复流质至正常饮食,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监测有无残余感染或肠梗阻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