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败血症通常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培养、药敏试验等检查,并接受抗生素、补液等针对性治疗。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败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皮肤伤口、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途径进入血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美罗培南等。
2、病毒感染部分病毒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EB病毒等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病毒性败血症。病毒通过破坏免疫系统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常伴有淋巴细胞计数异常、皮疹、出血倾向等表现。临床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更昔洛韦注射液、奥司他韦胶囊、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等,同时配合免疫调节治疗。
3、真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发生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留置导管、糖尿病控制不佳等因素可增加风险。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对抗生素无效、眼底棉絮斑等。治疗需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片、卡泊芬净注射液等抗真菌药物。
4、寄生虫感染疟原虫、巴贝虫等血液寄生虫感染可能引起寄生虫性败血症。常见于疫区旅行史或输血感染,表现为周期性高热、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等。确诊需通过血涂片查找寄生虫,治疗药物包括青蒿琥酯片、磷酸氯喹片、阿托伐醌片等抗寄生虫药。
5、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肿瘤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会导致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增加各类病原体感染风险。这类患者败血症起病隐匿但进展迅速,需加强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可酌情使用免疫球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辅助治疗。
预防败血症需注意保持皮肤黏膜完整性,避免外伤感染。慢性病患者应控制好基础疾病,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寒战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重症监护治疗。恢复期应加强营养支持,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败血症症状主要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意识模糊、皮肤瘀斑等。败血症是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繁殖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休克。
1、寒战高热败血症患者早期常出现突发性寒战,随后体温迅速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发热多呈弛张热或间歇热。这种症状与病原体释放的致热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有关。若由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引起,可能出现体温不升的反常表现。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治疗。
2、呼吸急促败血症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患者可能出现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缺氧表现。这种情况需及时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必要时给予氧疗或机械通气。注射用美罗培南、替加环素注射液等药物可用于控制肺部继发感染。
3、心率增快由于炎症介质作用于心肌及代偿性心输出量增加,患者心率常持续超过90次/分,严重时可达120次/分以上。可能伴随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等循环障碍表现。需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使用注射用盐酸多巴胺维持血压,同时进行液体复苏治疗。
4、意识模糊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及毒素积累可导致嗜睡、烦躁、定向力障碍等意识改变,严重者出现昏迷。这种情况提示病情危重,可能与脑灌注不足或脓毒症脑病有关。除抗感染治疗外,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维持脑部氧供。
5、皮肤瘀斑凝血功能紊乱会导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或弥漫性出血,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这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表现,需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可用于严重出血的抢救治疗。
败血症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饮食需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蒸蛋羹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日记录出入量。所有治疗均需在重症监护条件下进行,家属应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清洁,发现新发瘀斑或意识状态恶化需立即报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