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迫性尿失禁是指突然出现强烈尿意后无法控制排尿的疾病,可能与膀胱过度活动、尿路感染、神经系统病变等因素有关。急迫性尿失禁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夜间排尿次数增多,严重时会出现尿裤子。
1、膀胱过度活动膀胱肌肉异常收缩会导致急迫性尿失禁,通常表现为突然产生强烈尿意,可能伴有下腹部不适。这种情况可通过膀胱训练改善,如定时排尿、延迟排尿等行为疗法。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酒石酸托特罗定缓释片等药物调节膀胱功能。
2、尿路感染细菌感染引发的膀胱炎或尿道炎会刺激膀胱黏膜,导致尿急、尿痛等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尿液浑浊、排尿灼热感。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治疗,同时建议多饮水促进细菌排出。
3、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会影响膀胱神经调控,造成感觉异常和排尿失控。这类患者常伴有肢体麻木、肌力下降等神经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配合使用米拉贝隆缓释片等药物改善膀胱功能。
4、盆腔手术史前列腺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盆腔手术可能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术后可能出现尿急、排尿困难。这种情况需要结合盆底肌训练恢复功能,严重时可考虑骶神经调节术等介入治疗。
5、药物因素利尿剂、抗抑郁药等药物可能改变膀胱收缩功能或增加尿量,诱发急迫性尿失禁。表现为用药后尿频尿急加重。建议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
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应记录排尿日记,控制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限制咖啡、酒精等利尿饮品,穿着易更换的衣物。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肥胖者需减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明确病因。
急迫性尿失禁可通过膀胱训练、药物治疗、盆底肌锻炼等方式改善。
急迫性尿失禁可能与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神经系统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然强烈的尿意、尿频、夜间排尿次数增多等症状。膀胱训练可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帮助恢复膀胱控制能力,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能增强尿道括约肌力量。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托特罗定缓释片、索利那新片、米拉贝隆缓释片等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缓解症状。对于严重病例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骶神经调节术或膀胱扩大术等手术干预。
日常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保持适度水分摄入,规律排尿并控制体重以减轻腹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