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通常通过静脉进行,极少情况下会通过动脉输血。静脉输血是临床常规操作,动脉输血仅在特殊急救场景中使用。
静脉血管壁薄、压力低、分布表浅,适合长期稳定输液。上肢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下肢大隐静脉常作为穿刺点,输血速度可精确调控。血液经静脉回心后参与全身循环,避免直接冲击动脉系统。输血前需严格核对血型,使用一次性输血器防止感染,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
动脉输血需穿刺股动脉等深部血管,操作风险较高。高压输血可能损伤血管内皮,仅用于心脏骤停、严重休克等危急情况。血液经动脉逆向灌注可快速提升冠状动脉灌注压,但可能引发血栓、肢体缺血等并发症。实施前需评估凝血功能,输血后需加压包扎穿刺点并监测远端脉搏。
无论静脉或动脉输血,均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输血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有无寒战、皮疹等输血反应。日常饮食可补充富含铁元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促进血红蛋白合成。若出现穿刺部位肿胀或胸闷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
输血前使用生理盐水冲管的主要目的是清除输液管路中的残留药物或血液成分,避免输血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输血前冲管是临床输血操作的重要环节。生理盐水作为等渗溶液,不会引起红细胞变形或溶血,适合用于冲洗输液管路。冲管可清除管路中残留的肝素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防止这些药物与血液成分发生反应。冲管还能排除管路中的气泡,减少空气栓塞风险。操作时需使用10-20毫升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确保管路通畅无残留。冲管后应立即连接血袋开始输血,避免管路长时间暴露。
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输血后仍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确保无血液残留。输血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使用一次性输血器。输血前需双人核对患者信息、血型及血液制品信息,确保无误。输血速度应先慢后快,老年患者及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滴速。输血记录需完整准确,包括输血时间、量及患者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