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较大,从数天到数年不等,具体取决于病因、治疗时机及个体差异。
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或酒精性肝病导致的急性肝衰竭,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在1-2周内危及生命。这类患者需立即住院接受血浆置换、人工肝支持等治疗,部分可通过肝移植获得长期生存机会。慢性肝衰竭患者如肝硬化失代偿期,通过规范治疗可能维持1-5年生存期,主要控制手段包括抗病毒治疗、腹水管理和肝性脑病预防。先天性代谢异常或自身免疫性肝病引起的肝衰竭进展较慢,儿童患者经肝移植后10年生存率可达较高水平。肝癌合并肝衰竭预后最差,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超过半年。
建议患者严格戒酒并避免肝毒性药物,每日监测体重及意识状态变化。饮食需采用低脂高蛋白配方,限制钠盐摄入在3克以内。出现呕血、定向力障碍等急症表现时须即刻就医。肝移植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并定期复查肝功能,注意预防机会性感染。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部,大部分被右侧肋骨覆盖,小部分延伸至左上腹,上界约平第五肋间,下界一般不超出右侧肋弓。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呈楔形结构,借助韧带固定于膈肌下方。其右叶体积较大,占据右上腹大部分空间,左叶较小,向左延伸至胃上方。肝脏的膈面紧贴膈肌,脏面与胃、十二指肠、胆囊等器官相邻。正常成人肝脏重量约1200-1500克,男性略重于女性。肝脏位置会随呼吸运动上下移动1-3厘米,深吸气时下移更明显。体型较瘦者可能触及肝脏下缘,但质地柔软无触痛。肥胖者因腹壁脂肪增厚通常难以触及。仰卧位时肝脏因重力作用稍向后移位,左侧卧位时右叶更易触及。儿童肝脏相对体积较大,5岁前常可在右肋缘下2厘米内触及。妊娠晚期子宫增大可能将肝脏向上推移。肝脏体表投影可用三点定位法描述: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交点、右腋中线与第七肋交点、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隙交点,三点连线形成的区域即为肝脏投影范围。
日常可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膈肌运动,有助于改善肝脏血液循环。避免长期穿着过紧衣物或腰带压迫肝区。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伴黄疸需警惕胆道系统疾病。定期体检中肝脏超声检查能直观评估位置与形态变化。维持标准体重可减少脂肪肝对肝脏位置的异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