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凉引起的面瘫可通过热敷、药物治疗、针灸理疗、面部肌肉训练、手术干预等方式治疗。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神经受压、免疫力下降、创伤等因素引起。
1、热敷早期可用温热毛巾敷于患侧面部,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15-20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神经水肿。注意避免烫伤,急性期过后可配合轻柔按摩,从下颌角向耳前方向推按,帮助淋巴回流。
2、药物治疗急性期需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减轻神经水肿,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若合并病毒感染可加用阿昔洛韦片抗病毒治疗。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血糖变化,激素类药物不可突然停用。地巴唑片等血管扩张剂有助于改善微循环。
3、针灸理疗发病1周后开始针灸治疗,主穴取阳白、四白、地仓等面部穴位,配合远端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低频脉冲电刺激可维持肌肉张力,防止萎缩。红外线照射能促进组织修复,治疗时注意保护眼睛,疗程一般需要10-15次。
4、面部肌肉训练恢复期每日进行抬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表情肌训练,每组动作重复10次。对着镜子练习可增强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时需保持动作标准。发音练习如读拼音字母有助于口轮匝肌恢复,配合穴位按摩效果更佳。
5、手术干预对于3个月未恢复的严重病例,可考虑面神经减压术或跨面神经移植术。手术需在肌电图检查明确神经损伤部位后进行,术后仍需配合康复训练。静态悬吊术能改善外观,但无法恢复动态表情,适合老年患者。
面瘫患者需注意面部保暖,外出佩戴口罩围巾,避免冷风直吹。饮食宜选择软烂易咀嚼的食物,少量多餐补充B族维生素。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面部水肿,用眼罩保护暴露的角膜。保持情绪稳定,三个月内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肌电图评估恢复情况。急性期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可在2-3个月内痊愈,遗留轻微后遗症者可通过长期康复训练改善。
宝宝受凉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退热等方式处理。
受凉发烧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补充水分可选择温开水、米汤或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饮用。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抽搐、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发热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衣着宽松透气,饮食以易消化的米粥、面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