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最明显的症状是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便排气。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可能由肠套叠、肠粘连、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原因引起。
1、腹痛小儿肠梗阻的腹痛通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剧烈且间歇性发作。腹痛可能伴随哭闹不安,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屈膝缩腹。肠梗阻引起的腹痛多位于脐周或全腹,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加重。肠套叠引起的腹痛可能呈现规律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后缓解。
2、呕吐呕吐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症状,早期可能呕吐胃内容物,随着梗阻程度加重可呕吐胆汁样液体。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带有粪臭味。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症状。呕吐后腹痛可能暂时缓解,但很快会复发。
3、腹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梗阻腹胀显著。腹部可能不对称膨隆,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触诊腹部紧张,叩诊呈鼓音。完全性肠梗阻时腹胀进行性加重,可能影响呼吸功能。新生儿肠梗阻可能表现为全腹膨隆伴静脉显露。
4、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肠梗阻时患儿停止排便排气,但早期可能有少量排便。不完全性肠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排便。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可能表现为胎粪排出延迟。肠套叠患儿可能排出果酱样血便。停止排便排气时间越长,肠管缺血坏死风险越高。
5、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发热、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严重脱水可导致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肠管血运障碍时可能出现腹膜炎体征,表现为全腹压痛、反跳痛。新生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表现。
家长发现小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喂食或使用泻剂。医生可能通过腹部X线、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等保守治疗,必要时需手术治疗。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及时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基础疾病。术后患儿应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定期随访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肠梗阻患者平常饮食应以低渣、低纤维、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避免加重肠道负担。饮食安排需根据梗阻程度和医生建议调整,主要原则包括少量多餐、充分咀嚼、避免产气及刺激性食物。
1、流质饮食急性期或术后初期可选择米汤、藕粉、过滤蔬菜汤等无渣流质。这类食物几乎不产生残渣,能减少肠道蠕动压力。需注意避免牛奶等易产气食物,可用低乳糖营养粉替代。温度控制在40℃左右,避免过冷过热刺激肠黏膜。
2、半流质过渡症状缓解后逐步添加蒸蛋羹、嫩豆腐、土豆泥等半流质食物。西葫芦、胡萝卜等低纤维蔬菜需去皮煮烂后食用。每日分5-6餐,单次摄入量不超过200ml。可添加少量橄榄油提供必需脂肪酸,但禁用动物油脂。
3、低渣软食稳定期可尝试软米饭、龙须面等低渣主食,搭配去筋膜的鱼肉、鸡胸肉等优质蛋白。蔬菜需选择冬瓜、丝瓜等低纤维品种,烹饪至完全软烂。禁止食用竹笋、芹菜、豆类等粗纤维食物,水果仅限香蕉、苹果泥等低渣品种。
4、营养补充长期梗阻患者需监测营养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肽型肠内营养粉。维生素补充以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维生素需谨慎添加。注意补充电解质,尤其是钾、钠等易流失成分,可饮用淡盐水或专业电解质溶液。
5、禁忌食物绝对避免糯米、年糕等黏性食物,坚果、种子类等易嵌顿食物。禁食辛辣调料、碳酸饮料、酒精等刺激性物品。含气量高的食物如洋葱、红薯等也需限制。出现腹胀时应立即停止进食并就医评估。
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建立饮食日记,记录进食种类与肠道反应。每日保持2000ml以上水分摄入,分次少量饮用。餐后保持30分钟坐位姿势,避免立即平卧。建议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定期复查腹部平片评估肠道通畅情况。若出现腹痛加剧、呕吐等症状需立即禁食并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