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疼痛通常始于脐周或上腹部隐痛,随后转移至右下腹并转为持续性锐痛。阑尾炎的疼痛表现主要有转移性腹痛、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伴随恶心呕吐、发热乏力。
1、转移性腹痛早期阑尾炎疼痛多出现在脐周或上腹部,呈现为内脏神经反射性隐痛。随着炎症发展,疼痛会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转为躯体神经支配的持续性锐痛。这种疼痛位置变化是阑尾炎的典型特征,约七成患者会出现该症状。
2、右下腹麦氏点压痛麦氏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处,此处压痛是阑尾炎的重要体征。按压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疼痛,松开后疼痛可能突然加剧。医生检查时常通过该体征初步判断阑尾炎症程度。
3、反跳痛当医生缓慢按压患者右下腹后突然抬手,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称为反跳痛。这种现象提示腹膜壁层已受炎症刺激,可能发展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反跳痛程度与炎症严重性呈正相关。
4、伴随恶心呕吐约六成患者会出现反射性胃肠道症状,早期多为恶心,后期可能呕吐胃内容物。呕吐物通常不含胆汁,若出现频繁呕吐伴腹胀,需警惕肠梗阻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呕吐症状往往比成人更显著。
5、发热乏力单纯性阑尾炎可能仅有低热,体温多在38摄氏度以下。化脓性或穿孔性阑尾炎可出现寒战高热,体温超过39摄氏度。患者常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等中毒症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阑尾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发病初期可暂时禁食,确诊后需根据医嘱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术后恢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饮食,从流质过渡到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日常注意预防肠道感染,保持规律作息,出现持续腹痛应及时就医排查。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确保切口愈合良好。
阑尾炎术后肠粘连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腹腔镜松解术、开腹粘连松解术、饮食调整等方式干预。肠粘连通常由手术创伤、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异常、腹腔感染、个体体质差异等因素引起。
1、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轻肠道压力,缓解腹胀呕吐症状。适用于早期轻度粘连导致的不完全性肠梗阻,需配合禁食和静脉营养支持。操作时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鼻腔黏膜损伤。
2、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糜蛋白酶促进粘连组织溶解,口服乳果糖缓解便秘型梗阻。合并感染时需用头孢呋辛钠等抗生素控制炎症。药物干预适用于无血运障碍的纤维性粘连,严重缺血性梗阻须禁用促蠕动药物。
3、腹腔镜松解术通过微创技术分离粘连带,适用于局部薄膜状粘连且无肠坏死病例。术后恢复快但可能复发,需在术中喷洒透明质酸钠等防粘连制剂。禁忌证包括广泛致密粘连合并肠管扩张患者。
4、开腹粘连松解术传统手术能处理复杂致密粘连,必要时需切除坏死肠段并行肠吻合。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完全性肠梗阻或合并肠穿孔病例。术后需放置腹腔引流管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5、饮食调整术后早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避免高纤维食物刺激肠蠕动。恢复期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维护肠道菌群,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长期限制糯米、竹笋等易致肠胀气食物。
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增加腹压动作,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肠道通畅度。出现阵发性腹痛加重或停止排便排气时需立即就医。日常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保持每日适量步行有助于预防粘连复发。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变化,必要时记录排便日记供医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