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镰下疝和脑疝是两种不同的脑组织移位病理状态,主要区别在于发生部位和移位方向。大脑镰下疝指脑组织通过大脑镰下方向对侧移位,脑疝则泛指脑组织因压力差突破正常解剖界限的任何移位。
大脑镰下疝属于局限性脑疝类型,常见于单侧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当一侧大脑半球因肿瘤、血肿或水肿导致体积增大时,扣带回等结构可能被挤压至大脑镰下方,向对侧移位。这种移位通常表现为对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可能伴随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或MRI检查,可见大脑镰下缘的脑组织跨越中线。
脑疝作为更广泛的概念,包含多种亚型。除大脑镰下疝外,常见类型有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等。小脑幕切迹疝发生时,颞叶内侧结构向下移位压迫脑干,可能导致瞳孔变化和意识障碍。枕骨大孔疝则是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可能引起呼吸骤停。这些脑疝的共同病理基础是颅内压增高导致的脑组织移位,但不同亚型的临床表现和危险程度存在差异。
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评估。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可能包括脱水降颅压、手术减压等措施。日常需避免头部外伤,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头颅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