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操作规范通常强调四防原则,即防火、防油、防震、防热。部分医疗机构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防倒置作为第五项防护措施。
防火是吸氧管理的首要原则。氧气具有强助燃性,接触明火或高温可能引发爆燃事故。临床操作中需确保氧气装置远离火源至少5米,禁止在吸氧区域使用打火机、酒精灯等物品。同时应避免静电火花,操作者需穿着纯棉工作服,设备接地良好。病区需配备二氧化碳灭火器并定期检查有效性。
防油措施主要针对氧气管道系统。油脂类物质在高压纯氧环境中可能发生自燃,因此严禁使用含油手套操作氧气设备,禁止用油性物质润滑阀门接口。湿化瓶更换时应检查瓶内是否残留凡士林等油性物质,管道接口需用专用密封垫圈。
防震要求涉及氧气钢瓶运输与固定。移动钢瓶必须使用专用推车并固定防震圈,禁止滚动或撞击钢瓶。病房固定装置需定期检查稳固性,防止倾倒导致阀门损坏。运输过程中钢瓶阀应安装保护帽,避免剧烈颠簸引发金属疲劳。
防热措施着重控制环境温度。氧气钢瓶储存温度不应超过40摄氏度,避免阳光直射。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应远离暖气等热源,鼻导管长时间使用可能因摩擦生热,需定时检查鼻部皮肤情况。中心供氧系统的管道需避开锅炉房等高温区域敷设。
部分医疗机构增加的防倒置主要针对便携式氧气瓶。液态氧设备倒置可能导致液体氧气突然气化引发压力骤增,存在爆裂风险。家用氧气浓缩器需保持水平放置,倾斜超过15度可能影响分子筛工作效能。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固定移动式氧气装置,运输时保持直立状态。
吸氧治疗期间建议保持环境通风良好,定期检查设备密封性。患者及家属应接受规范用氧指导,了解氧疗注意事项。使用制氧机时注意滤网清洁,避免粉尘影响氧气纯度。鼻导管每日更换,湿化瓶每周消毒,防止微生物污染。如发现氧气装置漏气、压力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关闭阀门并联系专业人员检修。
防控眼镜对预防近视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因人而异。近视防控眼镜主要有周边离焦镜片、渐进多焦点镜片、角膜塑形镜等类型,其原理是通过光学设计调整视网膜成像位置或暂时改变角膜形态。
周边离焦镜片采用特殊光学设计,将中心视野成像于视网膜上,周边视野成像于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离焦信号,减缓眼轴增长。这类镜片适合近视发展较快的青少年,需配合每日户外活动两小时以上。渐进多焦点镜片通过不同区域度数渐变,减少看近时的调节需求,适合调节功能异常或内隐斜视患者,但可能影响立体视功能发育。
角膜塑形镜通过夜间佩戴暂时改变角膜曲率,白天可获得清晰视力并形成周边离焦效应。其防控效果较明显,但存在角膜感染风险,需严格遵循护理规范。高度近视或圆锥角膜患者不宜使用。部分特殊镀膜镜片可过滤有害蓝光,但对近视防控的直接证据不足,主要起辅助作用。
保持每天两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最有效的方法,阳光可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读写时保持33厘米用眼距离,每40分钟休息10分钟。定期进行散瞳验光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D及叶黄素,减少高糖食品摄入。防控眼镜需在专业验配后使用,不可替代综合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