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铁剂、治疗基础疾病、改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方式实现。贫血可能与铁元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不足、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日常饮食中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如动物肝脏、红肉、菠菜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可促进铁吸收。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或浓茶,以免抑制铁元素吸收。长期素食者需注意补充豆制品、坚果等植物性铁来源。
2、补充铁剂对于铁需求量大或吸收障碍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药物。服用铁剂期间可能出现黑便等正常反应,需与消化道出血鉴别。避免与钙剂、抗酸药同服,间隔2小时以上为宜。
3、治疗基础疾病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痔疮等慢性失血性疾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肾功能不全导致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需注射重组人促红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造血系统疾病需要专科规范治疗,从根源上改善贫血。
4、改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增强造血功能。戒烟限酒减少对造血微环境的损害。孕期、哺乳期女性及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应加强营养监测。避免长期接触苯、射线等造血毒性物质。
5、定期体检每年进行血常规检查可早期发现贫血倾向。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时需进一步检测血清铁、铁蛋白、叶酸等指标明确类型。中重度贫血或伴随发热、消瘦等症状应及时血液科就诊。遗传性贫血高危人群应进行基因筛查和遗传咨询。
预防贫血需要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均衡饮食保证每日铁摄入量达到15-20毫克。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餐后避免立即饮用影响铁吸收的饮品。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不可自行长期服用补血药物。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应在专业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