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食物中毒可通过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加热、安全存放、谨慎选择食材等方式实现。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污染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1、保持清洁处理食物前需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至少20秒,砧板、刀具等厨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生鲜食材表面可能携带沙门氏菌等致病微生物,清洗时可配合软毛刷轻刷表皮,但无须使用洗涤剂。定期用沸水或消毒液擦拭冰箱内壁及密封条,避免李斯特菌滋生。
2、生熟分开生肉、海鲜与即食食品需分开放置,避免交叉污染。建议使用不同颜色的砧板区分生熟食材,如红色砧板切生肉,绿色砧板处理蔬菜。冰箱内熟食应置于上层,生鲜类存放下层,防止血水滴落污染。腌制生肉的酱汁不可直接用作蘸料,需煮沸后使用。
3、彻底加热肉类中心温度需达到75℃以上并维持15秒,禽类需煮至骨髓无血色。贝类应沸水煮至壳完全张开后再继续加热5分钟。剩菜复热时需确保整体温度超过70℃,蛋类制品应避免溏心状态。微波加热需中途翻动使受热均匀。
4、安全存放熟食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夏季高温环境下需缩短至1小时。冷藏食品应分装为浅层小份,加速冷却速度。冰箱冷藏室温度需维持在4℃以下,冷冻室低于-18℃。罐头食品若出现胀罐、漏液应立即丢弃,可能已滋生肉毒杆菌。
5、谨慎选择食材避免购买破损蛋壳、异味海鲜或霉变谷物。野生蘑菇、河豚等高风险食材不建议自行加工。外出就餐时观察店铺卫生等级,慎食生腌、刺身等生冷食品。孕妇、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应避免食用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日常可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帮助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但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须立即就医。烹饪时佩戴手套处理辛辣食材可防止手部伤口感染,定期检查厨房灭蝇灯等防虫设施是否正常运作。外出野餐需配备保温箱存放易腐食品,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变质。
夏季预防食物中毒需重点关注食物储存、加工卫生和个人防护,主要措施包括生熟分开、充分加热、低温保存、避免污染和及时处理变质食物。
1、生熟分开处理生肉、海鲜与即食食品需使用不同砧板及刀具,避免交叉污染。生食可能携带沙门氏菌等致病微生物,接触后需彻底清洁双手及厨具。冰箱内熟食应密封存放于上层,生鲜置于下层防止汁液滴落。
2、充分加热肉类中心温度需达到70℃以上并维持2分钟,禽类需完全无血水渗出。贝壳类水产品应煮沸5-10分钟,蛋类需彻底凝固。剩菜复热需达到75℃以上,汤类需持续沸腾1分钟。
3、低温保存易腐食品在室温下存放不超过2小时,30℃以上环境缩短至1小时。冷藏温度保持4℃以下,冷冻-18℃以下。西瓜等切开水果需覆保鲜膜冷藏,24小时内食用完毕。
4、避免污染处理食物前用肥皂洗手20秒,伤口需用防水敷料包裹。避免苍蝇、蟑螂接触食物,餐具需消毒后存放。野餐时使用密封容器,避免直接暴露于高温环境。
5、处理变质发现食物有酸臭、霉变或异常黏滑立即丢弃。罐头膨胀漏气、乳制品结块分层均不可食用。疑似污染食材即使加热也不建议继续食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耐高温。
夏季饮食建议选择新鲜食材,凉拌菜现做现吃,熟食购买后2小时内食用。外出就餐观察店铺卫生条件,避免生腌、刺身等高风险食品。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时及时补充电解质,严重者需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和针对性治疗。定期清洁冰箱,注意厨房垃圾桶密封性,从源头减少致病菌滋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