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暑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药物缓解、及时送医等方式应对。中暑通常由高温暴露、体液丢失、体温调节失衡等因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保持周围空气流通。若在室内中暑需关闭热源并开窗通风,必要时使用电扇或空调降低环境温度。避免继续从事体力活动,保持静卧或半卧位休息。
2、补充水分给予含盐分的清凉饮品如淡盐水、运动饮料,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或饮用含酒精、咖啡因的饮料。可适量进食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水果。对于意识清醒者每15分钟补充200毫升液体,持续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
3、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将冰袋包裹毛巾后放置于这些部位。可用喷雾瓶装凉水喷洒皮肤配合扇风降温。禁止直接用冰水浸泡身体,避免血管收缩影响散热。体温降至38℃以下时停止强制降温。
4、药物缓解轻症可遵医嘱使用人丹、十滴水等祛暑药物,藿香正气水适用于湿暑症状。高热者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但禁用阿司匹林。出现肌肉痉挛时可补充电解质溶液,必要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所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说明书或医嘱。
5、及时送医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时立即就医。昏迷患者需保持侧卧位防止窒息,转运途中持续物理降温。急诊可能进行血电解质检测、肝肾功能评估,严重者需接受静脉补液和重症监护。既往有慢性疾病或老年患者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就医评估。
预防中暑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棉质衣物,每20分钟补充100毫升水分。合理调整户外工作时间,高温作业者应定时在阴凉处休息。家中可备置清凉油、薄荷脑等防暑用品,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28℃。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