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控制在1.6-1.8毫摩尔/升以下,具体目标需根据个体风险分层调整。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需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严格控制。对于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血脂管理目标通常比健康人群更为严格,一般建议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6-1.8毫摩尔/升以下。若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曾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部分指南推荐将目标值进一步下调至1.4毫摩尔/升以下。达标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血脂检测需空腹12小时后进行静脉采血,检测频率为初始治疗4-8周复查,达标后每3-6个月监测一次。他汀类药物是首选降脂方案,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可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除药物治疗外,需同步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
冠心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脂水平,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日常饮食需减少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体重超标者需逐步减重至BMI小于24,腹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突然的寒冷刺激,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若出现胸闷胸痛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就医评估。
冠状动脉CTA可以查出冠心病,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冠状动脉CTA通过三维成像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对冠心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冠状动脉CTA对钙化斑块和重度狭窄的检出率较高,能直观呈现血管的解剖结构异常,如发现血管狭窄超过50%或存在不稳定斑块,通常提示冠心病可能。该检查无创、快捷,适用于中低风险人群的初步筛查,对支架术后复查也有一定优势。检查前需控制心率并使用造影剂,可同时评估血管起源异常、心肌桥等变异情况。
冠状动脉CTA对微小血管病变和功能性缺血的判断存在不足,血管严重钙化时可能影响狭窄程度评估。部分患者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会导致图像模糊,肥胖患者图像质量可能下降。心肌缺血的功能学评估仍需依赖运动负荷试验或FFR检测,血管内超声和OCT对斑块性质的判断更为精确。
建议存在胸痛、胸闷症状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检查方式,冠状动脉CTA阴性结果可帮助排除冠心病,阳性结果需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检查后应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提前评估风险,对碘造影剂过敏者禁用。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