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不退并且身上有水泡可能是水痘或手足口病引起的,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处理、皮肤护理、隔离防护、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水痘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多与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
1、抗病毒治疗若确诊为水痘,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颗粒、更昔洛韦分散片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手足口病轻症通常无须抗病毒治疗,重症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嗜睡、呕吐等重症表现,及时告知医生。
2、退热处理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禁止酒精擦浴。家长需每4小时监测体温,记录发热曲线供医生参考。
3、皮肤护理水泡未破溃时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破溃后局部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剪短孩子指甲避免抓挠,穿着纯棉宽松衣物。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可用康复新液含漱,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4、隔离防护水痘传染性强,需隔离至全部结痂脱落,通常需要7-10天。手足口病隔离期不少于症状消失后1周。患儿餐具、玩具需每日煮沸消毒,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
5、营养支持提供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手足口病患儿可少量多次饮用电解质水。发热期间每日饮水量应达到每公斤体重50-80毫升,母乳喂养婴儿可增加哺乳频次。
患病期间家长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4-26℃。恢复期可逐步增加鸡蛋羹、瘦肉粥等优质蛋白食物,帮助组织修复。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痊愈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评估恢复情况。
孩子服用布洛芬后不退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用药方案、补充体液、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热不退可能与用药剂量不足、病原体耐药、合并其他感染、脱水或非感染性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孩子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浴,避免寒战加重体温升高。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孩子出现手脚冰凉需先保暖末梢,待循环改善后再行物理降温。
2、调整用药方案家长需核对布洛芬混悬液用量是否按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5-10毫克,间隔6-8小时给药1次。若用药不规范可调整为对乙酰氨基酚栓剂交替使用,但24小时内不超过4次。注意布洛芬需与食物同服以减少胃肠刺激,服药后30分钟开始监测体温变化。
3、补充体液发热时每公斤体重需增加10-15毫升水分摄入,可给予口服补液盐Ⅲ冲剂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婴儿需增加哺乳频次,幼儿可饮用苹果汁稀释液或米汤。观察尿量应保持每4小时1次,尿液呈淡黄色为正常。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碳酸饮品。
4、观察伴随症状家长需记录发热持续时间、热型及伴随症状。若出现皮疹、抽搐、意识模糊、颈部僵硬或呼吸急促,提示可能存在脑膜炎、脓毒症等严重情况。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需考虑川崎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非感染性疾病可能。
5、及时就医3月龄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应立即就诊。3岁以上儿童发热超过39℃且对退热药无反应,或伴有呕吐腹泻、尿量减少、精神萎靡时,需急诊排查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检测可帮助判断感染类型。
保持室内温度22-24℃并定时通风,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发热期间给予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半流质饮食,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体温下降期注意擦干汗液防止受凉。恢复期每日保证12-14小时睡眠,暂缓剧烈运动。若反复发热超过5天或出现新发症状,需完善胸片、尿培养等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