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补液、药物干预、感染排查、营养支持等方式处理。化疗发热通常由药物反应、骨髓抑制、感染、肿瘤溶解、脱水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5摄氏度时建议采用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式。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冷敷时需用毛巾包裹冰袋,单次冷敷不超过20分钟,防止低温冻伤。同时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
2、调整补液化疗药物代谢产物蓄积可能引发发热,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可交替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溶液、椰子水等维持电解质平衡。出现呕吐腹泻时需静脉补液,使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等补充丢失体液。
3、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解热镇痛药。禁止自行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粒细胞缺乏者出现发热需立即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
4、感染排查化疗后7-14天白细胞低谷期出现发热需紧急排查感染。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检测及血培养检查。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需排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必要时进行胸部CT检查。口腔黏膜炎或肛周感染也是常见发热原因。
5、营养支持发热期间机体代谢率增高,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30-35千卡热量摄入。选择高蛋白食物如蒸蛋羹、龙利鱼泥、乳清蛋白粉,搭配西蓝花、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吞咽困难者可选用全营养配方粉,避免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化疗期间需每日监测体温4次,记录发热时间曲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饭后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出现持续高热、寒战、意识改变等表现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家属接触患者前需规范洗手消毒。定期复查血常规直至化疗周期结束。
化疗后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监测体温、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化疗后发烧通常由药物反应、骨髓抑制、感染、肿瘤热、药物过敏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化疗后出现低热时可采用温水擦浴或冰袋冷敷额头辅助降温。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应停止物理降温。擦拭部位选择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处,每次持续10-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进行。
2、调整饮食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蔬菜泥,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少量多餐保证热量摄入,每日可分6-8次进食。可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汁或苹果泥,帮助增强免疫力。
3、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2500毫升,可饮用淡盐水、口服补液盐或椰子水维持电解质平衡。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若出现口干舌燥、尿量减少需警惕脱水。合并呕吐腹泻时应增加补液量。
4、监测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波动曲线,注意是否伴随寒战、头痛等症状。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时需保持5分钟以上。体温持续超过38摄氏度达24小时,或单次超过39摄氏度应立即就医。
5、及时就医当出现高热不退、意识模糊、皮疹或注射部位红肿时,需急诊排查感染性休克等危重情况。血常规检查可判断是否出现粒细胞缺乏,必要时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肿瘤热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化疗方案。
化疗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注意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和生理盐水漱口。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皮肤,定期消毒PICC置管部位。记录每日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复查血常规监测白细胞水平。出现持续低热也应告知主治医生,不可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