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体外碎石后需注意多饮水、观察排尿情况、避免剧烈运动、调整饮食结构及定期复查。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治疗尿路结石的常见方法,术后护理对预防复发和并发症至关重要。
术后24小时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促进碎石排出并减少感染风险。排尿时需观察尿液颜色和沉淀物,出现鲜红色血尿或持续疼痛需及时就医。一周内禁止跑步、跳跃等剧烈活动,防止碎石移动造成输尿管损伤。饮食上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补充柑橘类水果帮助碱化尿液。术后1个月需复查超声或X线确认结石排净情况,残留结石超过5毫米可能需要二次处理。
碎石后可能出现轻度血尿和腰部隐痛,通常2-3天自行缓解。若发热超过38℃、排尿困难或腹痛加剧,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或石街形成,须立即就诊。长期预防需维持每日尿量在1500-2000毫升,草酸钙结石患者可适量饮用柠檬水,尿酸结石患者需控制嘌呤摄入。合并代谢异常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枸橼酸钾颗粒或别嘌醇片等药物调节。
术后三个月内每月复查一次泌尿系超声,稳定后改为每半年随访。日常生活中注意会阴清洁,避免长时间憋尿,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既往有结石病史者建议每年进行代谢评估,必要时服用排石通胶囊等中成药辅助调理。出现反复腰痛、尿频等症状时应警惕结石复发,及时就医排查。
尿路结石一般可以进行体外碎石治疗,但需根据结石大小、位置及患者身体状况综合评估。体外碎石是治疗直径小于20毫米的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常用方法,通过冲击波将结石粉碎后随尿液排出。
直径5-15毫米的肾盂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是体外碎石的最佳适应证。这类结石位置相对固定,周围有充足空间允许冲击波聚焦,碎石成功率较高。治疗前需完善泌尿系统CT或B超检查明确结石数量与解剖位置,排除严重尿路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绞痛等反应,通常1-3天内缓解,需配合排石药物与大量饮水促进碎片排出。
直径超过20毫米的鹿角形结石或输尿管下段结石通常不建议单纯体外碎石。巨大结石需要多次治疗增加肾脏损伤风险,而输尿管下段结石因邻近骨盆骨骼影响冲击波传导。合并尿路畸形、重度肥胖或孕妇等特殊人群也需谨慎选择。这类情况可能需要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或经皮肾镜取石等替代方案,具体需由泌尿外科医生根据影像学结果制定个体化方案。
尿路结石患者术后应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饮水量,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等摄入。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排石情况,若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腰痛需及时就医。预防复发可遵医嘱使用枸橼酸钾颗粒等药物调节尿液酸碱度,同时控制体重与高血压等代谢异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