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需重点关注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血糖监测、药物管理和并发症预防。日常管理主要有血糖监测、饮食调整、运动干预、药物依从性、足部护理五个方面。
1、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是管理2型糖尿病的基础。建议每天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使用血糖仪记录数据。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监测频率应根据病情调整,血糖波动大或使用胰岛素者需增加监测次数。异常血糖值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饮食调整:
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主食选择全谷物、杂粮,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蔬菜不少于500克。蛋白质以鱼、禽、豆制品为主,限制红肉。烹饪方式宜蒸煮炖,避免油炸。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3、运动干预: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运动时间建议在餐后1小时开始,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抗阻训练每周2-3次,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医生评估运动强度。
4、药物依从性:
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常见有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等。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如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注射胰岛素者需掌握正确注射技术,轮换注射部位。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5、足部护理:
每日检查足部有无破损、水泡、红肿,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透气舒适的鞋子,避免赤脚行走。修剪趾甲要平直,不要剪得太短。冬季注意保暖,但避免使用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发现足部伤口应及时处理,预防糖尿病足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理想体重,BMI控制在18.5-23.9kg/m²。学会应对压力,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糖。定期进行眼底、肾功能、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筛查。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和含糖食品,预防低血糖发生。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管理方案。
2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主要注意事项包括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补充、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取。合理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并预防并发症。
1、控制碳水化合物每日主食量建议控制在200-300克,优先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复合碳水化合物。需避免精制糖及含糖饮料,分餐制可减少单次血糖负荷。碳水化合物总量应占每日总热量50%左右,需与胰岛素或降糖药使用时间匹配。
2、低升糖指数食物推荐食用升糖指数低于55的食物如豆类、苹果、酸奶等。这类食物消化吸收缓慢,能避免餐后血糖剧烈波动。烹饪时保留食物完整形态,如带皮土豆比土豆泥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3、优质蛋白摄入每日需摄入1-1.5克/公斤体重的蛋白质,优选鱼类、禽肉、大豆等低脂来源。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并产生饱腹感,但肾功能异常者需限制总量。避免加工肉制品以减少钠和亚硝酸盐摄入。
4、增加膳食纤维每日应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来自西蓝花、奇亚籽、菌菇等食物。水溶性纤维可延缓糖分吸收,非水溶性纤维促进胃肠蠕动。需逐步增加摄入量并配合足量饮水,防止胃肠不适。
5、限制饱和脂肪酸脂肪供能比应低于30%,减少动物油脂、椰子油等饱和脂肪酸来源。优先使用橄榄油、坚果等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材。需警惕隐藏脂肪如糕点、油炸食品,合并血脂异常者更需严格限制。
2型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规律进餐时间,每餐搭配蔬菜、蛋白质和主食。定期监测餐前餐后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合并高血压者需同步限盐,肾功能受损者需调整蛋白质和钾的摄入。建议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食谱,配合适度运动和药物治疗实现血糖长期达标。注意预防低血糖,随身携带糖果应急,避免空腹饮酒或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