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患者无法手术时可通过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控制病情。前列腺癌通常由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环境暴露、慢性炎症、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1、内分泌治疗通过药物抑制雄激素分泌或阻断其作用,常用药物包括戈舍瑞林注射液、比卡鲁胺片、阿比特龙片等。这类治疗可能导致潮热、骨质疏松等副作用,需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
2、放射治疗包括外照射放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适用于局部进展期肿瘤。外照射通常需要25-40次分次治疗,可能引起尿频、直肠刺激等反应。放射性粒子植入可将辐射源直接置入前列腺组织,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
3、化学治疗多西他赛注射液是常用化疗药物,可联合泼尼松片使用。化疗可能引起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等,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采用低剂量周方案减轻副作用。
4、靶向治疗奥拉帕利胶囊等PARP抑制剂适用于存在DNA修复基因突变的患者。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认突变状态,常见副作用包括贫血、恶心等。这类药物可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
5、免疫治疗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等PD-1抑制剂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适用于微卫星不稳定性高或错配修复缺陷的患者。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结肠炎等,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前列腺癌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抗氧化营养素,限制红肉及高脂饮食。根据体力状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久坐。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定期复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影像学检查等,及时与医生沟通治疗反应和身体变化。注意心理调适,可通过参加病友互助小组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
前列腺癌转移通常危害较大,可能影响骨骼、淋巴结、肺部等器官功能。前列腺癌转移多由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引起,常伴随骨痛、排尿困难、体重下降等症状。
前列腺癌转移至骨骼时,可能引发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癌细胞侵袭脊柱可导致下肢瘫痪或大小便失禁。淋巴转移常见于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可能造成下肢水肿或肾功能异常。肺转移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肝转移可能导致黄疸、腹水及肝功能衰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脑转移,表现为头痛、呕吐或神经功能障碍。
少数局限性转移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长期生存。孤立性骨转移灶通过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可能控制病情。部分寡转移患者接受原发灶切除联合转移灶定向放疗后预后较好。极少数患者对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敏感,转移灶可明显缩小。但多数广泛转移患者治疗效果有限,以延缓疾病进展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
建议前列腺癌患者定期复查PSA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发现转移迹象及时干预。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预防骨转移引起的骨质疏松。饮食需保证充足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保护骨骼。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排尿异常或体重骤降时应尽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