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过猛导致的肌肉拉伤可通过休息冷敷、加压包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缓解。肌肉拉伤通常由热身不足、动作错误、负荷过大、肌肉疲劳、旧伤未愈等原因引起。
1、休息冷敷:
急性期立即停止运动,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减少出血肿胀。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避免热敷或按摩加重损伤。轻度拉伤通常需要3-5天制动休息。
2、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对拉伤部位适度加压,既能减轻肿胀又不会阻碍血液循环。包扎时从远端向近端缠绕,夜间可解除包扎。伴随明显淤血时可联合使用肌效贴辅助固定。
3、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炎症,严重拉伤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中成药如云南白药气雾剂也可促进恢复,但需避免与其他外用药混用。
4、物理治疗:
急性期后可采用超声波促进组织修复,超短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期使用低频电刺激防止肌肉萎缩,红外线照射缓解僵硬感。物理治疗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
5、康复训练:
疼痛缓解后开始静态拉伸,逐步增加等长收缩练习。2周后加入轻阻力训练,4周后恢复功能性运动。康复期间应佩戴护具,避免过早进行爆发力动作。
肌肉拉伤后建议选择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胸肉促进肌纤维修复,每日补充维生素C增强结缔组织强度。恢复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运动前务必充分热身10-15分钟,逐步增加运动强度。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慢性拉伤者可定期进行运动按摩预防复发。若出现持续剧痛、关节活动受限或异常声响,需及时排除肌腱断裂等严重损伤。
肌肉拉伤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云南白药气雾剂、跌打镇痛膏、活血止痛胶囊等药物。肌肉拉伤多因运动过度或外力牵拉导致肌纤维撕裂,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需结合损伤程度选择药物。
一、布洛芬缓释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为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肌肉拉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适用于轻中度拉伤后的镇痛消炎,对胃肠黏膜有一定刺激性,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用药期间避免饮酒或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用。
二、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具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能有效减轻肌肉拉伤后的组织水肿和疼痛。该药需整片吞服不可掰开,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三、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气雾剂为中成药外用制剂,含草乌、雪上一枝蒿等成分,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适用于闭合性肌肉拉伤初期,喷涂后配合轻柔按摩促进吸收。皮肤破损处禁用,使用后可能出现轻微灼热感属正常反应。
四、跌打镇痛膏跌打镇痛膏通过薄荷脑、樟脑等成分透皮吸收,起到局部镇痛和改善血液循环作用。贴敷前清洁皮肤,每次使用不超过8小时,过敏体质者需小范围试用。孕妇及皮肤糜烂者禁用,避免接触眼睛和黏膜。
五、活血止痛胶囊活血止痛胶囊含当归、三七等中药成分,能促进肌肉拉伤后的淤血吸收和组织修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与其他抗凝药物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慢性病患者用药需监测凝血功能。
肌肉拉伤急性期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制动,48小时后可热敷促进恢复。日常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加强肌肉力量训练预防损伤。若出现持续剧痛、皮下淤血扩大或关节活动障碍,需及时就医排除骨折或肌腱断裂。恢复期可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帮助组织修复,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