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主要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B组链球菌。
1、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30%-50%病例。该菌常定植于鼻咽部,通过血行播散突破血脑屏障感染脑膜。患儿多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典型脑膜刺激征。治疗需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
2、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具有较强传染性,多见于冬春季节。特征性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严重者可出现华弗综合征。该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但近年来耐药菌株有所增加,临床常用头孢噻肟等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3、流感嗜血杆菌:
b型流感嗜血杆菌曾是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病原,随着疫苗接种普及发病率显著下降。该菌感染易并发硬膜下积液、脑积水等并发症。治疗首选氨苄西林联合舒巴坦,对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可选用头孢呋辛。
4、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多见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约占新生儿病例的40%。感染多源于产道或院内获得,常伴有败血症。该菌易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5、B组链球菌:
B组链球菌是围产期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可通过垂直传播导致新生儿早发型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呼吸暂停等非特异性症状。青霉素仍是首选药物,严重感染者需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预防小儿化脓性脑膜炎需重视疫苗接种,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脑疫苗和Hib疫苗能有效降低发病率。日常注意增强儿童免疫力,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新生儿护理要严格消毒隔离,哺乳前清洁双手。出现发热、精神差、拒食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牙齿出血可能由牙龈炎、牙周炎、维生素缺乏、血液系统疾病、外伤等原因引起。牙龈出血通常表现为刷牙时出血、牙龈红肿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牙龈炎牙龈炎是牙齿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由牙菌斑堆积刺激牙龈导致。患者常伴有牙龈红肿、触碰易出血等症状。治疗需通过超声波洁治清除牙结石,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消炎,日常可使用云南白药牙膏辅助护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牙周炎。
2、牙周炎牙周炎是牙龈炎的进展阶段,除牙龈出血外还会出现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发病与厌氧菌感染密切相关,需进行龈下刮治等牙周基础治疗,必要时联合甲硝唑片和头孢克洛胶囊控制感染,严重者需牙周翻瓣手术。
3、维生素缺乏长期维生素C或维生素K摄入不足会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表现为自发性牙龈出血。可通过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C,动物肝脏和绿叶菜补充维生素K。出血明显时可短期服用维生素C片和维生素K1注射液。
4、血液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病会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牙龈出血可能为首发症状。这类患者往往伴有皮肤瘀斑、鼻出血等表现,需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服用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
5、机械损伤使用硬毛牙刷暴力刷牙、牙签使用不当或进食尖锐食物可能造成牙龈机械性损伤出血。这种情况出血量少且局限,可通过更换软毛牙刷、暂停使用牙签改善。持续出血可局部压迫止血,或使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创面愈合。
日常应注意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日清洁牙齿两次,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饮食上避免过烫过硬食物,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若出血持续超过一周或伴有其他部位出血,需尽快到口腔科或血液科就诊,排除系统性疾病的可能。孕妇及青少年出现牙龈出血应特别重视,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