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否严重需根据病情程度判断,轻度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痊愈,重度可能引发盆腔炎、不孕等并发症。子宫内膜炎的严重程度主要与感染病原体类型、治疗及时性、患者免疫力等因素相关。
细菌性子宫内膜炎早期症状较轻,表现为下腹隐痛、白带增多,及时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甲硝唑、多西环素等可有效控制。若合并衣原体或淋球菌感染,可能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需联合阿奇霉素或大观霉素治疗。未及时干预可能扩散至输卵管和卵巢,导致慢性盆腔疼痛或宫腔粘连。
结核性子宫内膜炎属于特殊类型,病程隐匿且易导致子宫内膜严重破坏,常伴随月经稀少甚至闭经,需长期抗结核治疗。绝经后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时症状不典型,但易发展为宫腔积脓,需通过诊断性刮宫明确病情。免疫缺陷患者或留置宫内节育器者感染风险更高,可能出现败血症等全身症状。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妇科手术后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高热者需物理降温,治疗期间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建议每3个月复查妇科超声,观察子宫内膜修复情况,反复发作者需排查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子宫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损伤、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低下及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子宫内膜炎最常见的原因,病原体可通过阴道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可能通过性接触、分娩或流产等途径进入宫腔。保持会阴清洁、避免不洁性行为有助于预防感染。若出现异常阴道分泌物或下腹痛应及时就医。
2、宫腔操作损伤人工流产、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医疗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屏障。手术器械若消毒不彻底可能带入病原体。术后子宫内膜创面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进行宫腔操作后应按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3、卫生习惯不良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长期不更换卫生棉条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经期宫颈口轻微扩张,细菌更易侵入宫腔。建议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避免使用劣质卫生用品。经期应避免盆浴和性生活,减少感染机会。
4、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等情况会削弱机体防御能力。免疫力低下时阴道正常菌群平衡易被破坏,条件致病菌可能过度繁殖。这类人群更需注意个人卫生,定期妇科检查,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5、邻近器官炎症扩散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可能直接蔓延至子宫内膜。慢性阑尾炎发作时炎症也可能波及子宫。这些情况多伴有下腹持续性疼痛、发热等症状。需要针对原发感染灶进行抗炎治疗,必要时需住院静脉用药。
预防子宫内膜炎需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必要宫腔操作,性生活前后做好清洁。出现异常阴道流血、下腹坠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饮食宜清淡,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过后可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促进盆腔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