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灌注是指将药物或液体通过导尿管直接注入膀胱内进行治疗或诊断的医疗操作。主要用于膀胱癌术后预防复发、膀胱炎治疗、膀胱镜检查前准备等场景。
膀胱灌注的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局部给药实现高浓度药物直接作用于膀胱黏膜,减少全身副作用。治疗性灌注常用药物包括卡介苗、丝裂霉素、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诊断性灌注则使用造影剂或染色剂辅助影像学检查。操作过程需严格无菌,患者取截石位,导尿管插入膀胱后注入药液并保留30-120分钟,治疗频率根据病情每周1-2次不等。
该技术能显著降低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率,但可能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不良反应。灌注后需大量饮水促进药物排泄,避免骑车或剧烈运动防止药液外渗。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膀胱镜,糖尿病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血糖控制情况。出现持续发热或严重排尿困难应立即就医。
肝癌灌注化疗HAIC引起的疼痛可能与化疗药物刺激、血管痉挛、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使用镇痛药物、局部热敷等方式缓解。
HAIC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肝动脉,高浓度药物可能刺激血管内膜或周围神经,导致钝痛或胀痛。血管痉挛可能引发缺血性疼痛,表现为阵发性绞痛。部分患者因药物渗漏或局部炎症反应出现持续性刺痛,常伴随皮肤发烫或红肿。临床常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镇痛,严重者可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炎症。治疗期间建议采用数字评分法动态评估疼痛程度,医生会根据结果调整灌注速度或更换化疗方案。
疼痛期间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压迫或剧烈活动。饮食选择易消化的低脂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