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可通过口服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消旋卡多曲等药物缓解疼痛,同时配合热敷腹部、补充电解质等方式改善症状。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1、蒙脱石散蒙脱石散属于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能够覆盖消化道黏膜,减轻炎症刺激导致的疼痛。该药对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吸附作用,适用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用药期间需注意与其他药物间隔两小时服用,避免影响药效。
2、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含有活性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缓解因肠道功能紊乱引发的痉挛性腹痛。适用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或饮食不当导致的胃肠功能失调。需用温水冲服,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服。
3、消旋卡多曲消旋卡多曲为脑啡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分泌功能减少腹泻次数,间接缓解因频繁排便引发的腹部不适。适用于成人及儿童急性腹泻的对症治疗,但不适用于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腹泻。
4、热敷腹部用40℃左右热水袋热敷脐周区域,可放松肠道平滑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肠痉挛引起的阵发性绞痛。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重复多次。注意避免烫伤,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温度。
5、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或淡糖盐水可预防脱水导致的血液浓缩,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低钠低钾引发肌肉痉挛痛。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每次50-100毫升。严重呕吐者可采用静脉补液治疗。
急性胃肠炎发作期应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饮食。恢复期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蒸蛋羹,帮助黏膜修复。每日饮水量需达到2000毫升以上,注意观察尿量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排除严重并发症。
小孩急性胃肠炎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肠道菌群调节、预防脱水等方式治疗。小孩急性胃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1、补液治疗急性胃肠炎容易导致体液丢失,口服补液盐是首选方案,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轻度脱水时每公斤体重需补充50-100毫升补液盐溶液,分次少量饮用。严重呕吐或无法口服者需静脉补液,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2、调整饮食发病初期可短暂禁食4-6小时,后逐渐恢复饮食。优先选择米汤、稀粥、面条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乳制品。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3、药物治疗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和保护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细菌性胃肠炎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发热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布洛芬等可能刺激胃肠道的药物。
4、肠道菌群调节腹泻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可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这些活菌制剂需用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症状缓解后继续使用1-2周,帮助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5、预防脱水每次排便后补充适量补液盐溶液,观察尿量和精神状态。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哭时无泪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保持室内通风,做好餐具消毒,护理人员需规范洗手。
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体温、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恢复期应避免生冷食物,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注意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患病期间应居家隔离,症状完全消失48小时后再返校。日常需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定期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