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一般7-10天可痊愈,具体病程与病情严重程度、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病程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疱疹期和恢复期。潜伏期通常3-5天,无明显症状。前驱期可能出现低热、食欲不振等表现,持续1-2天。疱疹期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为特征,多数患儿在此阶段症状较轻,持续3-5天逐渐消退。恢复期疱疹结痂脱落,若无并发症,整体病程多在7-10天内结束。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疱疹面积较大或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病程可能延长至2周左右。疱疹期需注意隔离,避免抓挠皮损,保持皮肤清洁。口腔疱疹影响进食时可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饮食。
患病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及有无肢体抖动等异常表现。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嗜睡等症状,提示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须立即就医。日常需加强手卫生,患儿用品应单独清洗消毒。恢复期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数周,需继续做好排泄物处理。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疫苗接种后一般能维持2-3年的保护效果,具体持续时间与个体免疫反应有关。
手足口病疫苗属于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特异性抗体。临床研究显示,完成两剂次基础免疫后,抗体水平在接种后1个月内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多数儿童在接种后2-3年内仍能检测到有效抗体浓度,对重症手足口病具有显著防护作用。部分儿童因体质差异可能出现抗体衰减较快的情况,但疫苗诱导的免疫记忆细胞可在病毒再次入侵时快速激活防御机制。目前尚无证据支持接种后需常规加强免疫,但若当地出现EV71病毒流行,或儿童存在免疫功能低下风险,可咨询医生评估补种必要性。
接种疫苗后需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日常应培养儿童勤洗手、不共用毛巾等卫生习惯,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若出现持续发热、口腔疱疹或肢体抖动等症状,即使已接种疫苗也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