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和肾结石患者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饮水量、避免憋尿、控制体重及定期复查。输尿管结石多由肾结石移动至输尿管引起,两者均可能因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或感染等因素诱发,典型症状包括腰部绞痛、血尿及排尿困难。
1、调整饮食减少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的摄入,限制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避免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饮食。尿酸结石患者需增加低脂乳制品和碱性食物,钙结石患者应维持正常钙摄入但避免过量补充钙剂。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
2、增加饮水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3000毫升,均匀分配于全天,夜间也需适量补水。可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运动后或高温环境需额外补充500-800毫升。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水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避免憋尿每2-3小时排尿一次,尤其餐后30分钟内不宜久坐。长期卧床患者需定时翻身并辅助排尿,驾驶员等职业人群应规划休息时段。尿流中断或排尿灼痛时需警惕结石移动,及时进行尿常规和超声检查。
4、控制体重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减重速度以每周0.5-1公斤为宜。肥胖患者结石复发率较高,需监测血糖、尿酸等代谢指标。合并代谢综合征者建议营养科联合诊疗,避免快速减肥引发电解质紊乱。
5、定期复查无症状结石每3-6个月进行泌尿系超声检查,已行体外碎石者需在术后1周、1个月复查结石排出情况。反复发作患者应完善24小时尿生化分析,必要时进行甲状旁腺功能筛查。突发剧烈腰痛伴呕吐需急诊排除肾绞痛。
保持每日30分钟以上步行等低冲击运动,避免骑马、蹦跳等剧烈活动。可饮用柠檬水调节尿液酸碱度,但胃溃疡患者慎用。出现发热、持续血尿或尿量锐减时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排石颗粒、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药物辅助治疗,定期清洁会阴部预防尿路感染。
输尿管结石术后取管方式主要有经尿道膀胱镜取管、经输尿管镜取管、经皮肾镜取管等。具体方式需根据结石位置、手术类型及患者恢复情况决定。
1、经尿道膀胱镜取管适用于留置双J管且远端位于膀胱内的患者。术后1-4周在门诊膀胱镜下取出,操作时需局部麻醉。双J管可能因尿液沉积出现结晶包裹,取管前可通过超声评估粘连程度。若存在轻度粘连,可配合生理盐水冲洗后缓慢牵拉取出。该方式创伤小,但可能引起短暂血尿或尿道不适。
2、经输尿管镜取管针对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术后或合并输尿管狭窄的情况。需在硬膜外麻醉下通过输尿管镜定位导管,使用取石钳或套石篮取出。若发现输尿管黏膜水肿,可同步进行导管扩张。操作中需注意避免输尿管撕脱伤,术后可能需短期留置导尿管。
3、经皮肾镜取管适用于经皮肾镜碎石术后的肾造瘘管拔除。需先造影确认无残余结石及尿路梗阻,拆除固定缝线后加压包扎穿刺通道。拔管后24小时内需监测是否出现肾周血肿或感染迹象。对于复杂性结石患者,可能需分次拔除多根引流管。
4、影像引导取管当导管移位或断裂时,需在X线或超声引导下定位。可采用介入放射技术通过血管鞘取出断裂片段,必要时联合输尿管软镜处理嵌顿部分。此类情况术前需完善CT三维重建评估导管走行。
5、延迟取管处理对于合并感染、肾功能不全或妊娠等特殊人群,可延长留管时间至6-8周。期间需定期更换导管防止尿盐沉积,取管前需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至稳定水平后再行操作。
术后取管后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剧烈运动3-5天。出现持续腰痛、发热或肉眼血尿需及时复诊。饮食上限制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浓茶,可适量补充柑橘类水果酸化尿液。术后1个月需复查泌尿系超声确认无残余结石及尿路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