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粪石堵塞、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导致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处理。
1、肠粘连腹腔手术后或腹腔感染可能导致肠管与腹壁或其他脏器粘连,形成条索带牵拉肠管。肠粘连会使肠腔狭窄或扭曲,影响肠内容物通过。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严重时伴随恶心呕吐。轻度粘连可通过胃肠减压、禁食等保守治疗缓解,反复发作需手术松解粘连。
2、肠扭转肠袢以其系膜为轴发生旋转,造成肠管血运障碍和梗阻。乙状结肠扭转常见于老年人,与肠系膜过长、便秘有关;小肠扭转多发生于饱餐后剧烈运动。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不对称腹胀,X线可见咖啡豆征。早期可通过肠镜复位,缺血坏死需切除病变肠段。
3、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邻近肠腔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关,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腊肠样包块。空气灌肠是首选治疗方法,套叠时间过长或出现腹膜炎需手术复位。
4、粪石堵塞长期便秘患者粪便在直肠乙状结肠处干结形成粪石,或摄入大量柿子等富含鞣酸食物形成胃石进入肠道。老年人和卧床者风险较高,表现为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可通过灌肠、手指掏便解除梗阻,严重时需内镜下碎石。
5、肿瘤压迫结肠癌、卵巢癌等腹腔肿瘤生长压迫肠管,或肿瘤直接侵犯肠壁导致狭窄。患者多有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等前驱症状,梗阻呈渐进性发展。需通过CT评估肿瘤分期,多数需要手术切除肿瘤并解除梗阻,晚期患者可放置肠道支架缓解症状。
预防急性肠梗阻需保持规律排便,避免暴饮暴食和餐后剧烈运动。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减少粘连风险,婴幼儿注意科学添加辅食。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禁食禁水,及时就医排查梗阻原因。治疗期间需配合胃肠减压,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进食粗纤维食物刺激肠管。
急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及停止排便排气,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或手术解除梗阻。急性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或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禁食水、胃肠减压、灌肠通便、解痉止痛药物或手术等方式干预。
1、腹痛腹痛是急性肠梗阻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与梗阻部位相关。小肠梗阻时疼痛多位于脐周或中上腹,结肠梗阻则以下腹疼痛为主。疼痛发作时肠鸣音亢进,可能听到气过水声。随着病情进展,腹痛可能转为持续性伴阵发加重,提示肠壁缺血或穿孔风险。
2、腹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密切相关。高位小肠梗阻时腹胀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低位小肠或结肠梗阻时全腹显著膨隆,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胀进行性加重伴腹肌紧张,需警惕绞窄性肠梗阻可能。腹部X线检查可见阶梯状液气平面。
3、呕吐呕吐物性质可反映梗阻部位。高位梗阻早期即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低位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呈粪样。呕吐后腹痛暂缓是机械性肠梗阻的特征,若呕吐后腹痛无缓解需考虑绞窄性肠梗阻。
4、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通常停止排便排气,但高位梗阻早期或不全性梗阻时仍可能有少量排气排便。血性黏液便提示肠套叠或肠系膜血管栓塞。直肠指检发现空虚直肠或触及肿块对判断梗阻部位有重要价值。
5、全身症状早期生命体征平稳,随着脱水及毒素吸收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发热等全身症状。绞窄性肠梗阻时出现持续腹痛、腹膜刺激征、休克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急性肠梗阻患者需绝对禁食水,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单纯性肠梗阻可尝试保守治疗,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止痛、甘油灌肠剂促进排便。怀疑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急诊手术,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进食粗纤维及产气食物,定期复查腹部CT评估肠管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