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补液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儿童急性肠梗阻通常由肠套叠、肠扭转、肠道肿瘤、先天性肠道畸形、肠粘连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插入胃内,抽取胃内容物,减少胃肠道压力,缓解梗阻症状。适用于轻度肠梗阻或术前准备,操作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损伤胃黏膜。胃肠减压期间需禁食,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2、补液治疗: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及酸碱失衡。根据患儿体重、脱水程度计算输液量,常用液体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等。补液过程中需监测尿量、心率等指标,防止输液过多或过快。
3、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1g静脉注射,每日一次、甲硝唑500mg静脉注射,每日两次。解痉药物如阿托品0.01mg/kg肌肉注射可缓解肠道痉挛。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注意药物过敏反应。
4、手术治疗:对于机械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需进行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需密切监测患儿恢复情况,预防感染及并发症。
5、术后护理:术后需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鼓励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道蠕动。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儿童急性肠梗阻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坚果等。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促进肠道蠕动。鼓励患儿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增强体质。定期复查,监测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预防复发。
小儿急性肠梗阻可能由肠套叠、肠扭转、肠道肿瘤、先天性肠道畸形、肠粘连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腹痛:腹痛是小儿急性肠梗阻的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和补液,必要时使用解痉药物如阿托品注射液0.01mg/kg静脉注射。
2、呕吐:呕吐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为胆汁或粪样物。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补液和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注射液0.1mg/kg静脉注射。
3、腹胀:腹胀是由于肠道内气体和液体积聚所致,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补液和使用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如新斯的明注射液0.02mg/kg肌肉注射。
4、停止排便排气:肠梗阻患者常出现停止排便排气,这是由于肠道内容物无法通过梗阻部位。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和补液,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如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
5、肠套叠:肠套叠是小儿急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治疗方法包括空气灌肠复位和手术治疗如肠套叠复位术。
小儿急性肠梗阻的护理需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进食难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和高纤维食物,建议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运动方面,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日常护理中,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