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和髂血管交叉处位于盆腔内,具体在骶髂关节前方,输尿管跨越髂总动脉或髂外动脉的位置。
1、解剖位置:
输尿管在第四腰椎水平分为左右两支后,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进入盆腔。在骶髂关节前方约1-2厘米处,左侧输尿管跨越左髂总动脉,右侧输尿管跨越右髂外动脉,形成重要的解剖学交叉点。这个位置距离体表约10-15厘米深。
2、临床意义:
该交叉点是输尿管三个生理性狭窄中的第二个狭窄处,容易发生结石嵌顿。手术中需特别注意保护此处血管和输尿管,避免损伤导致出血或尿漏。影像学检查时常以该交叉点作为定位标志。
3、血管关系:
左侧输尿管跨越左髂总动脉分叉处,右侧输尿管跨越右髂外动脉起始部。血管位于输尿管后方,两者间有疏松结缔组织相隔。髂血管搏动可能对输尿管产生轻微压迫,形成生理性狭窄。
4、毗邻结构:
交叉点上方与腰大肌相邻,下方靠近盆腔入口。内侧为骶骨,外侧为髂肌。女性该位置靠近卵巢血管,男性靠近精索血管。周围分布有髂淋巴结群和自主神经丛。
5、体表投影:
体表投影点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内1/3处,约相当于麦氏点内侧3-4厘米。临床触诊时可在该区域深压检查有无压痛,辅助诊断输尿管结石或炎症。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饮水保持尿量充足,减少结石形成风险。避免长时间保持坐姿,适当活动促进输尿管蠕动。出现单侧腰痛伴血尿时应及时就医,排除输尿管结石可能。饮食上注意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预防尿酸结石形成。定期体检时可通过超声检查观察该区域有无异常。
结石掉入输尿管可能引发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积水或尿路感染。输尿管结石多由草酸钙、尿酸等成分构成,常见诱因包括饮水不足、高盐饮食或代谢异常。
1、肾绞痛结石卡在输尿管狭窄部位时,会引发突发性剧烈腰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会阴或大腿内侧。这种绞痛通常由平滑肌痉挛引起,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山莨菪碱片等解痉镇痛药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直径小于10毫米的结石。
2、血尿结石移动划伤输尿管黏膜会导致肉眼或镜下血尿,尿液可呈洗肉水样或淡红色。血尿程度与黏膜损伤范围相关,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建议完善尿常规检查,必要时行输尿管镜取石术,术后可配合排石颗粒促进残余结石排出。
3、排尿困难结石阻塞输尿管会造成尿流变细、排尿中断甚至尿潴留。长期梗阻可能引发膀胱刺激征,老年患者可能出现充溢性尿失禁。需通过超声定位结石位置,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可尝试服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扩张输尿管。
4、肾积水持续性梗阻会导致肾脏集合系统扩张,表现为腰部胀痛和肾功能异常。重度积水可能破坏肾实质,需紧急放置输尿管支架管引流。影像学检查显示肾盂分离超过15毫米时,应考虑经皮肾镜碎石术。
5、尿路感染结石滞留易滋生细菌,引发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他啶,合并脓肾者需行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术后应定期复查尿培养直至菌尿转阴。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限制菠菜、动物内脏等高草酸高嘌呤食物。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疼痛、无尿或高热时应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建议每3个月复查泌尿系超声,避免结石复发。长期久坐职业者应每小时起身活动,促进小结石自然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