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一般需要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进行PET-CT检查。PET-CT在胃癌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并非所有患者均需常规检查。
胃癌患者出现疑似转移病灶或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不明确时,PET-CT可帮助判断肿瘤范围及转移情况。该检查通过显示葡萄糖代谢异常区域定位肿瘤位置,对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检出率较高。部分早期胃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前,PET-CT可用于评估肿瘤代谢活性变化。检查前需空腹6小时以上,避免剧烈运动和高糖饮食,糖尿病患者需提前调整血糖水平。
胃癌术后随访期间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但其他检查未发现明确病灶时,PET-CT有助于寻找复发灶。检查对骨髓、肝脏等部位的转移灶敏感度较高,但对印戒细胞癌等低代谢类型胃癌检出率有限。检查后需多饮水促进显影剂排泄,24小时内避免接触孕妇和儿童。
胃癌患者应遵医嘱选择检查方案,PET-CT需结合胃镜、增强CT等结果综合判断。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腌制、熏烤食物,术后患者应按要求定期复查胃镜和肿瘤标志物。出现不明原因消瘦、腹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ET-CT和增强CT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像原理和临床应用。
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显示细胞代谢活性,常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增强CT则通过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强化血管和病变显影,主要用于观察解剖结构细节如血管异常、炎症或出血。PET-CT的优势在于功能代谢成像,能发现微小病灶;增强CT侧重形态学显示,对急诊和手术规划更具时效性。两者辐射剂量均较高,需临床权衡选择。
检查前需告知医生过敏史和基础疾病,遵医嘱做好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