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痛、身高变矮、驼背、易骨折、牙齿松动和活动受限。骨质疏松症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的骨骼脆性增加。
1、骨痛:
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多发生在腰背部,呈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加重。这种疼痛与椎体微骨折或骨骼变形有关,严重时可能影响睡眠质量。骨痛通常在站立或久坐后加剧,平卧休息可缓解。
2、身高变矮:
骨质疏松会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使脊柱缩短。患者可能在数年内身高降低超过3厘米,这是骨质疏松进展的重要信号。身高变矮往往伴随脊柱生理曲度改变。
3、驼背:
胸腰椎多发压缩骨折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形成驼背。这种畸形会加重背部肌肉负担,影响呼吸功能。驼背程度与骨质疏松严重性相关。
4、易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骨折,常见部位为腕部、髋部和脊柱。骨折风险随骨密度降低而增加,髋部骨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等严重后果。
5、牙齿松动:
颌骨骨质疏松会导致牙槽骨吸收,表现为牙齿松动、脱落。口腔检查可见牙龈萎缩、牙根暴露,影响咀嚼功能。牙齿问题可能是骨质疏松的早期表现。
6、活动受限:
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和骨折会限制日常活动,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翻身障碍。长期活动减少又会加速骨量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预防骨质疏松需保证每日钙摄入800-1000毫克,可通过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吸收,建议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可刺激骨形成,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和咖啡因摄入。绝经后女性应定期检测骨密度,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注意居家防跌倒措施,如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等。
孕期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钙剂、维生素D、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和晒太阳等方式改善。孕期骨质疏松可能与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和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
1、补充钙剂孕期骨质疏松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碳酸钙D3片、乳酸钙颗粒或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钙剂。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孕期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钙质,若母体钙摄入不足,可能导致骨量减少。补钙时需注意分次服用以提高吸收率,避免与含草酸的食物同食。
2、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D滴剂或维生素AD软胶囊。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钙吸收障碍,即使钙摄入充足也可能出现骨质疏松。建议定期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补充剂量。
3、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如牛奶、奶酪、豆腐、芝麻酱和小鱼干等。同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脏和深海鱼类。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充足,但不宜过量,避免高盐饮食导致钙流失。可适当增加坚果和绿叶蔬菜的摄入量。
4、适度运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和水中运动等。运动可以刺激骨形成,增强骨骼强度,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和跌倒风险。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适度运动。
5、晒太阳每天在阳光不太强烈时晒太阳15-30分钟,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最佳晒太阳时间为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暴露面部和手臂即可。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防止皮肤灼伤。冬季或日照不足地区可适当延长晒太阳时间或增加维生素D补充剂量。
孕期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干预。除上述措施外,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监测骨骼健康状况。避免吸烟和饮酒,减少咖啡因摄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若出现明显骨痛或骨折风险增高,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