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流程主要包括立即停止活动、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呼吸道通畅、服用急救药物、等待专业救援等步骤。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疾病,及时规范的急救措施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1、立即停止活动发现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症状时,患者须立即停止所有体力活动,保持静卧状态。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缺血程度。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自觉最舒适的体位,避免平卧增加回心血量。解开领口、腰带等束缚物,减少外界对胸部的压迫。
2、拨打急救电话第一时间联系120急救中心,准确描述患者症状、发病时间和所在位置。急救电话接通后保持通话状态,按调度员指导进行初步处理。若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告知调度员以便指导使用。避免自行驾车送医,救护车配备的心电监护和急救设备可途中实施生命支持。
3、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深度,出现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意识模糊者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必要时清除口腔异物。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有条件可给予鼻导管吸氧。避免过度通气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维持氧流量在每分钟2-4升为宜。
4、服用急救药物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5分钟后未缓解可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3片。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毫克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压低于90/60mmHg或出现右心室梗塞时禁用硝酸酯类药物。吗啡可缓解剧烈胸痛,但需警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5、等待专业救援急救人员到达前持续监测患者意识、脉搏和呼吸,每5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准备既往病历和长期服用药物清单供医护人员参考。出现心跳骤停立即实施胸外按压,使用AED进行电除颤。避免频繁搬动患者,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应激刺激。
急性心肌梗塞康复期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和β受体阻滞剂等二级预防药物。逐步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每周3-5次有氧运动,强度以不诱发心绞痛为度。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冠脉CTA,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中风急救的正确方法主要有保持患者平卧、解开领口衣物、清理口腔异物、记录发病时间、避免随意搬动。中风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需立即就医处理。
1、保持平卧发现疑似中风患者时,应迅速帮助其平躺于安全通风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抬高头部约30度可降低颅内压,但需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影响呼吸。此时禁止喂食任何食物或药物,避免刺激患者导致病情加重。
2、解开领口立即松开患者领带、衣扣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状态,若出现鼾声呼吸提示舌根后坠,可用双手托起下颌角开放气道。注意不要强行扳动患者颈部,避免加重潜在颈椎损伤。
3、清理口腔使用纱布或干净布料清除口鼻分泌物,有假牙者需取出防止脱落阻塞气道。若患者出现呕吐,应迅速将其转为侧卧位,用手指裹布清除口腔残留物。操作时动作需轻柔,避免刺激引发呛咳或抽搐。
4、记录时间准确记录患者出现症状的起始时间,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表现。该时间节点对后续静脉溶栓治疗具有关键指导意义,需精确到分钟。同时观察记录瞳孔大小、肢体瘫痪侧别等体征变化。
5、避免搬动等待急救车期间尽量减少患者移动,突发中风后脑组织处于脆弱状态,不当搬运可能加重出血或缺血损伤。除非环境存在直接危险,否则应保持患者静卧,仅可进行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
中风急救过程中需持续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与生命体征,每5分钟检查一次呼吸脉搏。急救人员到达后需详细交接发病时间与处理经过。患者送医后家属应配合完成头颅CT等检查,明确中风类型后接受针对性治疗。恢复期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调整低盐低脂饮食,定期复查脑血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