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流程主要包括立即停止活动、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呼吸道通畅、服用急救药物、接受专业治疗等步骤。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疾病,抢救需争分夺秒。
1、立即停止活动患者突发胸痛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原地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避免平躺加重呼吸困难。解开领口、腰带等束缚物,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加重病情。
2、拨打急救电话第一时间联系120急救中心,准确描述症状和所在位置。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家属应准备好医保卡、既往病历等资料。保持电话畅通,必要时按照急救人员指导进行初步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出现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有假牙者需取出,清除口腔分泌物。如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按照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进行。
4、服用急救药物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5分钟后未缓解可重复使用。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自行使用其他药物,吗啡等强效止痛药需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后使用。
5、接受专业治疗到达医院后优先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诊后尽快实施再灌注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静脉溶栓治疗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术后转入冠心病监护病房,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成功后需长期规范治疗,包括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调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饮食宜清淡低盐,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及时就医,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病史和用药信息。
溺水者心跳呼吸停止后仍需抢救,主要与溺水后机体缺氧导致的可逆性损伤、低温环境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时心肺复苏恢复供氧的救治窗口期等因素有关。
溺水后心跳呼吸停止并非真正的生物学死亡,而是临床死亡阶段。溺水过程中冷水可能降低机体代谢率,延缓脑细胞死亡时间,为抢救争取更长时间窗口。溺水初期缺氧主要影响心脏和呼吸中枢功能,但脑组织在低温环境下对缺氧耐受性增强,及时心肺复苏可逆转部分损伤。淡水与海水溺水机制不同,但核心抢救原则均为尽快恢复氧供,清除呼吸道异物,维持循环功能。
部分特殊情况下抢救成功率更高。儿童溺水后因基础代谢率低、潜水反射更明显,可能延长存活时间。冰水溺水时低温保护效应更显著,曾有病例在溺水30分钟后仍被成功救治。这些情况不代表无需争分夺秒抢救,反而更需把握黄金4-6分钟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发现溺水者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呼叫专业医疗救援同时开始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护颈椎,避免盲目控水延误救治。即使溺水时间较长也不应轻易放弃抢救,医院内可通过体外膜肺氧合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进一步治疗。日常应加强水域安全防护,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提高溺水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