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可通过避免过敏原、规范用药、增强体质、监测肺功能、应急处理等方式预防和治疗。儿童哮喘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诱发、情绪波动等原因引起。
1、避免过敏原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常见过敏原易诱发哮喘发作。保持居室清洁,定期清洗床品,使用防螨材质寝具,避免饲养毛绒宠物。潮湿季节注意除霉,外出佩戴口罩减少花粉吸入。对已知过敏原需严格规避,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
2、规范用药控制类药物需长期规律使用,如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急性发作时按医嘱使用沙丁胺醇吸入溶液等缓解药物。家长应掌握药物正确吸入方法,避免自行增减药量。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增强体质适度运动可改善肺功能,推荐游泳、慢跑等有氧活动,运动前做好热身。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喘息。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D和抗氧化营养素,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4、监测肺功能定期使用峰流速仪监测呼气峰值流速,记录哮喘日记观察症状变化。夜间咳嗽、运动后胸闷等均为预警信号。家长需学会识别急性发作先兆,当出现呼吸频率增快、三凹征等表现时立即启动应急处理。
5、应急处理急性发作时保持坐位,立即吸入速效支气管扩张剂。若症状未缓解或出现口唇发绀、意识模糊等危重表现,需紧急就医。避免恐慌情绪加重缺氧,家中常备急救药物。严重发作后需调整长期控制方案,预防再次发作。
儿童哮喘管理需要家长全程参与,建立医患共同决策模式。日常注意观察气候变化对症状的影响,避免接触香烟等刺激性气体。学校需配备应急药物并做好运动防护。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多数患儿症状可得到良好控制,随年龄增长部分病例可能临床痊愈。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秋冬季儿童哮喘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采集、肺功能检查、过敏原检测和影像学评估综合判断。主要方法有症状观察、呼气峰流速监测、支气管激发试验、血清IgE检测和胸部X线检查。
1、症状观察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夜间或晨起加重,运动后症状明显。秋冬季冷空气刺激或呼吸道感染常为诱因,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哮鸣音,症状具有可逆性。需记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
2、呼气峰流速监测通过便携式峰流速仪每日定时测量呼气峰流速值,连续监测2-4周。若日间变异率超过13%或治疗后改善率超过15%具有诊断意义。该方法适用于5岁以上儿童,需家长协助建立个人最佳值曲线。
3、支气管激发试验采用乙酰甲胆碱或运动激发后测定FEV1下降程度,阳性标准为FEV1下降超过20%。该检查需在无症状期进行,6岁以下儿童实施困难,存在一定风险需专业医护人员监护。
4、血清IgE检测通过免疫印迹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特异性IgE抗体,常见过敏原包括尘螨、霉菌、宠物皮屑等。总IgE水平超过100IU/ml或特定过敏原IgE阳性可辅助诊断过敏性哮喘,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
5、胸部X线检查急性发作期可见肺过度充气、膈肌低平,主要用于排除气道异物、肺炎等疾病。非发作期多无异常发现,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手段,需注意儿童放射防护。
确诊后需建立长期管理计划,避免接触冷空气、尘螨等诱发因素,保持室内湿度40-60%。遵医嘱规律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随身携带速效支气管扩张剂。每日记录症状日记,定期复查肺功能,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适度进行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