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气胸及导管移位。
1、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相关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或发热。感染可能由皮肤细菌沿导管侵入或输液污染引起。处理需及时拔除导管并进行细菌培养,同时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和定期更换敷料。
2、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多因血液回流凝固或药物沉淀导致,表现为输液速度减慢或完全无法输注。可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尝试疏通,严重堵塞需更换导管。日常维护应定期用肝素盐水冲管,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3、血栓形成:
导管相关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有关,可能出现患侧肢体肿胀、疼痛。超声检查可确诊,治疗需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高危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抗凝剂,并避免导管长期留置。
4、气胸:
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可能损伤胸膜导致气胸,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轻度气胸可观察吸氧,严重者需胸腔闭式引流。操作者应熟悉解剖定位,超声引导可降低风险。
5、导管移位:
导管移位常见于固定不当或患者活动过度,可能导致药物外渗或功能异常。X线可确认位置,部分需重新调整或更换。妥善固定导管并限制剧烈活动可有效预防。
中心静脉置管后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碰撞导管。日常活动应避免大幅度肢体动作,沐浴时注意防水保护。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或肢体肿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导管必要性,及时拔除不必要的留置导管。
脑膜瘤手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癫痫发作、神经功能缺损、脑水肿等并发症。手术方式、肿瘤位置、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并发症发生概率。
1、脑脊液漏术中硬脑膜缝合不严密或术后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脊液漏。表现为鼻腔或耳道持续流出清亮液体,低头时加重。轻微渗漏可通过头高卧位休息缓解,严重者需行腰椎穿刺引流或二次手术修补。术后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有助于预防。
2、颅内感染手术创面暴露时间过长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引发颅内感染。常见症状包括持续高热、头痛加剧、颈项强直。临床多采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需手术清除感染灶。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是关键预防措施。
3、癫痫发作手术对脑组织的机械刺激或术后瘢痕形成可能诱发癫痫。可表现为局部肢体抽搐或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等抗癫痫药物可用于控制症状,多数患者需持续用药数月。术后早期避免强光刺激、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降低发作风险。
4、神经功能缺损肿瘤毗邻功能区或手术损伤神经传导束可能导致偏瘫、失语、视力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轻度损伤可通过甲钴胺片、鼠神经生长因子等神经营养药物促进恢复,严重者需结合康复训练。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能有效减少此类并发症。
5、脑水肿手术创伤引发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脑组织水肿。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脱水药物是主要治疗手段,必要时需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控制血压平稳、避免高钠饮食对减轻水肿有帮助。
脑膜瘤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遵医嘱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如鱼类、西蓝花等,避免腌制食品。康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三个月内禁止游泳、球类等剧烈活动。出现异常头痛、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睡眠时适当抬高床头有助于降低颅内压。术后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家属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并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