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主要有胸痛呈压迫性或紧缩感、疼痛部位固定、持续时间较短、诱因明确且可预测、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典型表现,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鉴别。
1、胸痛性质稳定型心绞痛的胸痛通常表现为压迫性、紧缩感或沉重感,类似重物压在胸骨后区。疼痛性质较为恒定,患者常描述为"像被石头压住"或"胸口发紧",极少表现为尖锐刺痛或刀割样疼痛。这种不适感可能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内侧、颈部或下颌,呈现典型的牵涉痛特征。
2、疼痛部位疼痛多位于胸骨后中上段,范围约手掌大小,边界模糊。患者常用握拳放在胸骨中部示意疼痛区域,称为"Levine征"。疼痛位置具有高度重复性,每次发作部位基本一致,不会出现游走性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易与消化道疾病混淆。
3、持续时间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为3-5分钟,极少超过15分钟。疼痛呈渐进性发展,达到峰值后逐渐缓解,形成"发作-缓解"的钟形曲线。若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需警惕心肌梗死可能。每日发作频率相对固定,多数患者每周发作1-2次,且不会出现进行性加重趋势。
4、诱发因素发作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明确相关,常见诱因包括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或饱餐。特定活动强度如爬3层楼梯、快步行走200米等可重复诱发,称为"心绞痛阈值"。清晨交感神经兴奋时更易发作,适当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这种可预测性是区别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特征。
5、缓解方式停止活动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1-3分钟内可迅速缓解。硝酸甘油的有效缓解率超过90%,若连续含服3片仍不缓解需紧急就医。患者通过调整活动强度可预防发作,这种"走走停停"的适应性行为是疾病稳定的标志。发作间期心电图多恢复正常,无心肌酶学改变。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建立规律的运动计划,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训练改善心肌供血。饮食需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动物脂肪和反式脂肪酸,增加深海鱼类和膳食纤维。戒烟限酒,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波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注意药物避光保存并及时更换过期药品。出现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或休息时胸痛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稳定型心绞痛可通过药物控制、生活方式调整、运动康复、心理疏导、定期监测等方式护理。稳定型心绞痛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氧不足、情绪波动、寒冷刺激、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
1、药物控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以及硝酸酯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降低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适用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用药期间需观察有无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2、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是核心护理措施,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重血管痉挛。饮食需低盐低脂,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诱发心绞痛发作。
3、运动康复在医生评估后开展有氧运动,如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快步走或骑自行车,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运动前需进行5-10分钟热身,避免清晨低温时段运动。若运动中出现胸痛、气促应立即停止,并及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合并心力衰竭者需采用间歇性运动方案。
4、心理疏导焦虑抑郁情绪会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肌缺血,可采用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帮助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家属应避免过度保护导致患者活动受限。参加心脏康复团体可改善社会支持系统,必要时心理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抗焦虑药物干预。
5、定期监测每月测量血压、心率并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每3-6个月复查血脂、血糖、心电图,每年进行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肌缺血改善情况。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注意药物有效期,避光保存。出现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不稳定性表现时需立即就医。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日症状、用药及血压数据。冬季注意保暖,外出佩戴围巾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时间不超过15分钟。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有自动体外除颤器更佳。通过规范护理可使多数患者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