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切诊主要包括脉诊、按诊、腹诊、经络诊和皮肤诊五个方面。
1、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腕部桡动脉的搏动情况来判断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医师会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压患者的寸、关、尺三个部位,通过感知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特征来辨别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理变化。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等,每种脉象对应不同的身体状况。
2、按诊按诊是指医师用手按压患者身体特定部位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按压穴位、肌肉、骨骼等部位,通过感知压痛、肿块、温度变化等情况来判断病情。按诊常用于诊断痛症、肿块、内脏疾病等,如按压腹部可了解胃肠功能状态,按压背部穴位可判断脏腑病变。
3、腹诊腹诊是专门针对腹部进行的诊断方法。医师通过触摸、按压腹部不同区域,观察腹壁紧张度、压痛、肿块等情况,判断脏腑功能状态。腹诊在诊断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如肝区压痛可能提示肝胆疾病,下腹压痛可能与盆腔炎症有关。
4、经络诊经络诊是通过触摸经络循行路线上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医师会检查经络上的结节、压痛、温度异常等情况,判断经络气血运行状态。这种方法在诊断经络相关疾病时尤为有用,如沿胆经出现压痛可能提示胆囊疾病。
5、皮肤诊皮肤诊是通过触摸皮肤的温度、湿度、弹性、纹理等特征来辅助诊断的方法。医师会观察皮肤有无肿胀、结节、温度异常等情况,如皮肤干燥可能提示阴血不足,局部发热可能提示炎症存在。皮肤诊在诊断外感病、皮肤病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中医切诊是四诊合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触诊方法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医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诊方法,并结合望、闻、问诊等其他诊断手段进行综合判断。切诊结果需要结合患者整体表现来分析,不能孤立看待。建议患者在就诊时保持放松状态,穿着宽松衣物,以便医师进行准确的切诊检查。同时要注意,中医诊断需要专业医师操作,普通人不建议自行尝试以免误判。
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衰竭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代谢异常、感染或长期慢性病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是肾脏肾小球结构的炎症反应,可能与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或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缓解水肿。日常需限制盐分摄入并监测血压。
2、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特征,可能与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病理类型相关,常伴随高脂血症和全身水肿。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调节剂如环磷酰胺片,同时配合人血白蛋白静脉输注。患者需保持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避免感染。
3、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治疗需严格控制血糖如使用胰岛素注射液,配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指标。
4、高血压肾病高血压肾病由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可能进展为肾功能不全。治疗需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并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5、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骨代谢异常。治疗需根据分期采用复方α-酮酸片纠正代谢异常、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贫血,终末期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患者需严格控制水分和钾磷摄入。
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及血压等指标,严格遵医嘱用药并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就医,终末期肾病患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肾脏替代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