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衰竭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代谢异常、感染或长期慢性病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是肾脏肾小球结构的炎症反应,可能与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或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缓解水肿。日常需限制盐分摄入并监测血压。
2、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特征,可能与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病理类型相关,常伴随高脂血症和全身水肿。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免疫调节剂如环磷酰胺片,同时配合人血白蛋白静脉输注。患者需保持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避免感染。
3、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治疗需严格控制血糖如使用胰岛素注射液,配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患者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指标。
4、高血压肾病高血压肾病由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可能进展为肾功能不全。治疗需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并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5、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和骨代谢异常。治疗需根据分期采用复方α-酮酸片纠正代谢异常、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贫血,终末期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患者需严格控制水分和钾磷摄入。
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及血压等指标,严格遵医嘱用药并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感染,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应及时就医,终末期肾病患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肾素活性高不一定是肾病,但可能与肾病有关。肾素活性升高通常由原发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慢性肾病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肾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酶,参与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肾素活性升高常见于肾动脉狭窄,由于肾脏血流减少,刺激肾素分泌增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也可能导致肾素活性代偿性升高,此时需检测醛固酮水平辅助诊断。慢性肾病患者随着肾功能下降,可能出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紊乱,表现为肾素活性异常。部分高血压患者因长期服用利尿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引起肾素活性反应性增高。
少数情况下,肾素活性升高与肾脏肿瘤相关,如肾球旁细胞瘤可直接分泌过量肾素。妊娠期妇女因生理性血容量增加,可能出现暂时性肾素活性升高。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干扰肾素检测结果。
建议发现肾素活性异常时完善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日常需监测血压变化,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影响检测结果。确诊病因前不宜自行调整降压药物,需在肾内科医生指导下规范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