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式处理。儿童发热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儿童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适当增加饮水量,可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帮助促进散热。家长需每30分钟复测体温,观察儿童精神状态。
2、药物降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不适时需遵医嘱用药。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两者均需按体重精确计算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尼美舒利颗粒因肝毒性风险已被限制使用。用药后需监测出汗情况,避免过度脱水,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家长需记录用药时间及体温变化。
3、感染控制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阿莫西林颗粒适用于链球菌性咽炎,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针对中耳炎等常见感染,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适用于支原体肺炎。使用抗生素需完成整个疗程,不可随意停药。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可配合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中成药。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40摄氏度需及时就医。
4、环境调节夏季中暑导致的发热需立即移至阴凉处,用冷水浸湿毛巾敷于额头和四肢。冬季捂热综合征需减少衣物包裹,避免过度保暖。保持居住环境湿度在50%-60%,使用加湿器时注意定期清洁。避免带发热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家庭成员需勤洗手预防交叉感染。发热期间暂停剧烈运动,但无须绝对卧床。
5、营养支持发热期间提供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蔬菜泥等。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适量饮用稀释的苹果汁或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饮料和油炸食品,乳制品需根据个体耐受性选择。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基础代谢率增加约13%,需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恢复期逐步添加鸡蛋羹、鱼肉粥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儿童发热期间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及伴随症状。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水分摄入,观察排尿情况预防脱水。体温正常后24小时内避免洗澡,防止着凉。如出现抽搐、皮疹、呕吐、嗜睡等警示症状,或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须立即就医。恢复期保持充足睡眠,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促进免疫修复。
小孩发烧物理降温一般需要30分钟到2小时见效,具体时间与体温高低、降温方式及个体差异有关。
物理降温是通过传导散热原理帮助体温下降,常用方法包括温水擦浴、退热贴、冰袋冷敷等。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时,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配合多饮水,多数30-60分钟可观察到体温下降0.5-1摄氏度。使用退热贴时,额头与太阳穴部位需持续贴敷40-80分钟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若体温超过39摄氏度,采用冰袋冷敷需配合温水擦浴,通常需要1-2小时才能使体温降至安全范围。物理降温期间需每15分钟复测体温,避免过度降温导致寒战。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4-26摄氏度,衣着以纯棉透气为主。擦拭用水温度建议控制在32-34摄氏度,过冷可能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反而不利散热。
物理降温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抽搐、意识模糊等情况应立即就医。降温后建议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8次。恢复期饮食宜选择小米粥、南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加重代谢负担。体温稳定后24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