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风寒感冒可能由免疫力低下、环境温度骤变、缺乏运动、慢性鼻炎、贫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增强体质、注意保暖、适度锻炼、治疗原发病、补充营养等方式改善。
1、免疫力低下长期熬夜、压力过大或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日常需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优质蛋白的鱼类,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等免疫调节剂。
2、环境温度骤变秋冬季节室内外温差超过10摄氏度时,冷空气刺激会抑制鼻腔纤毛摆动功能。建议外出时佩戴围巾保护风池穴,居家使用加湿器维持50%左右湿度,避免直接对着空调出风口。
3、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会使肺活量降低,肺泡通气量减少。每周进行3-5次八段锦或快走等有氧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能促进血液循环,提升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4、慢性鼻炎鼻黏膜长期炎症会导致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可能伴随鼻塞、头痛等症状。可用生理海水鼻腔喷雾冲洗,严重时需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控制炎症,合并细菌感染时需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5、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10g/L时组织供氧不足,可能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增加动物肝脏和红肉摄入,必要时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巨幼细胞贫血需补充叶酸片和维生素B12片。
预防反复风寒感冒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饮用生姜红枣茶有助于驱散体表寒气,冬季晨起后用温水含漱咽喉能增强局部抵抗力。合并持续发热或脓涕超过一周时,应及时到呼吸内科进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排除细菌性鼻窦炎等继发感染。儿童及老年人出现精神萎靡、食欲明显下降等表现时,家长需警惕肺炎可能,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区别在于病因不同、症状表现、舌苔脉象、季节倾向、治疗原则。
1、病因不同风寒感冒多因感受风寒邪气引起,常见于气温骤降或受凉后。风热感冒则由风热邪气侵袭所致,多发生在气候温热或体内积热时。两者病邪性质截然相反,风寒属阴邪,风热属阳邪,这决定了后续症状与治疗的差异。
2、症状表现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为特征,患者常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风热感冒则发热重恶寒轻,伴有明显出汗、咽喉肿痛、咳嗽痰黄、鼻塞流浊涕。两者虽均有呼吸道症状,但分泌物性状与全身反应截然不同。
3、舌苔脉象风寒感冒可见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风热感冒则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中医通过舌诊脉诊可明确鉴别,风寒者舌象偏淡,风热者舌质偏红,这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4、季节倾向风寒感冒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与低温环境直接相关。风热感冒更常见于春夏之交或夏秋之际,此时气候温热且湿度较大,容易滋生热邪。但现代因空调使用普及,夏季风寒感冒也时有发生。
5、治疗原则风寒感冒需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败毒散、感冒清热颗粒等发散风寒。风热感冒宜辛凉解表,多用银翘散、双黄连口服液等清热解毒。误用药物可能加重症状,如风寒感冒误服寒凉药会导致邪气内陷。
无论风寒风热感冒,均需注意休息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饮食宜清淡,风寒者可适量饮用姜茶驱寒,风热者可用菊花茶清热。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高热、胸闷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平时加强锻炼、保持室内通风、随气温增减衣物,有助于预防感冒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