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但并非典型症状。腹泻可能与阑尾炎症刺激肠道或合并胃肠功能紊乱有关,多数患者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表现,少数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急性阑尾炎早期炎症局限于阑尾时,通常表现为上腹或脐周隐痛,伴随恶心、食欲减退,此时腹泻较少见。随着炎症进展,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并加重,若炎症波及邻近肠管或形成盆腔脓肿,可能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稀便。部分患者因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系统,可能引发全身性胃肠功能紊乱,出现短暂腹泻。
当阑尾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时,肠道蠕动可能受抑制而表现为便秘而非腹泻。但若阑尾根部炎症压迫或刺激结肠,可能产生里急后重感或黏液便。儿童或老年患者因生理特点差异,腹泻症状可能更显著。需注意与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鉴别,尤其当腹泻先于腹痛出现时。
急性阑尾炎确诊需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及影像学评估。若出现持续右下腹痛伴发热、呕吐或排便异常,应立即就医。术后短期腹泻可能与抗生素使用或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可适量补充益生菌。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食易消化食物,减少高脂辛辣饮食刺激肠道。
急性阑尾炎微创手术通常采用腹腔镜技术完成,主要有术前准备、建立气腹、探查病灶、切除阑尾、止血缝合五个步骤。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适用于多数单纯性阑尾炎患者。
1、术前准备患者需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腹部超声或CT确认诊断。术前禁食6小时以上,麻醉师评估心肺功能后选择全身麻醉。消毒铺巾后,在脐部作1厘米切口作为观察孔。
2、建立气腹通过Veress针向腹腔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壁与脏器分离形成操作空间。维持腹压在12-15mmHg范围内,避免过高导致膈肌受压。随后置入10毫米套管针作为腹腔镜通道。
3、探查病灶腹腔镜进入后系统检查回盲部、盆腔及腹腔其他区域。确认阑尾充血水肿或化脓等炎症表现,评估周围组织粘连程度。发现阑尾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时需中转开腹。
4、切除阑尾在右下腹追加5毫米操作孔,分离阑尾系膜后使用hem-o-lock夹闭血管。距盲肠0.5厘米处结扎阑尾根部,用电钩离断后装入取物袋。复杂病例需放置腹腔引流管。
5、止血缝合仔细检查术野无活动性出血后,排出腹腔内气体。12毫米切口需缝合筋膜层防止疝发生,5毫米切口仅需皮内缝合。创口覆盖无菌敷料,术后6小时可开始流质饮食。
术后应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功能恢复,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帮助创口愈合。出现持续发热、切口渗液等异常需及时复诊。定期随访确认炎症指标恢复正常,腹腔镜手术疤痕通常不明显,但需注意保持切口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