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可能会发生羊水栓塞,但概率较低。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剖腹产与顺产均可能发生,主要与胎盘异常、子宫收缩过强、血管损伤等因素有关。
剖腹产手术过程中,子宫切口可能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风险。手术操作需切开子宫壁,若胎盘附着部位血管丰富或存在前置胎盘等情况,羊水更易通过开放的血窦进入母体循环。高龄产妇、多胎妊娠、胎盘早剥等高危因素会进一步增加风险。但现代产科手术规范已建立完善的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中生命体征监测等,能有效降低发生率。
自然分娩过程中,宫缩压力可能促使羊水通过宫颈静脉窦或子宫下段微裂口进入循环。急产、缩宫素使用不当等情况可能诱发羊水栓塞。相比剖腹产,顺产时胎膜破裂时机与宫缩强度的不可控性,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能增加风险。无论分娩方式如何,及时识别呼吸困难、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征兆,立即启动多学科抢救是关键。
建议孕妇定期产检评估高危因素,选择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出现胎动异常、阴道流血等异常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术后注意观察心率、血压及阴道出血量,严格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与生命体征监测。保持均衡饮食补充铁元素与蛋白质,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期卧床增加血栓风险。
羊水栓塞易发生于高龄产妇、多胎妊娠者及存在胎盘异常情况的孕妇。
高龄产妇指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由于子宫收缩力减弱和血管弹性下降,分娩过程中更易发生血管损伤。多胎妊娠者子宫过度膨胀会导致宫腔内压力异常,胎盘剥离时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概率增加。存在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问题的孕妇,胎盘附着部位血管丰富且结构异常,分娩时羊水成分更容易通过破损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系统。这类人群可能出现突发呼吸困难、低血压、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等抢救措施。
建议孕妇定期产检,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并做好分娩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