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严重时通常可以进行透析治疗,但需严格评估患者的心功能、肾功能及整体状况。透析方式主要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
血液透析通过体外循环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和毒素,适用于急性心衰合并严重水钠潴留或高钾血症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和心脏负荷,避免透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或心律失常。血液透析对心血管系统稳定性要求较高,心功能极差者可能需要降低血流速度或缩短单次透析时间。
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进行溶质交换,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适合部分慢性心衰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患者。其优势在于可居家操作且对心脏负荷较小,但存在腹膜感染风险,需严格无菌操作。对于严重心衰患者,腹膜透析可能因腹腔压力增加导致呼吸困难加重,需个体化评估。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采用缓慢持续的净化方式,更适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重患者。它能平稳清除液体负荷,减少对心脏的冲击,但需要重症监护条件和专业团队支持。心衰合并多器官衰竭时,该方式可能成为首选。
心衰患者透析需注意控制脱水量和速度,避免诱发低血压或加重心肌缺血。同时需调整降压药、利尿剂等药物的使用时机和剂量,防止透析过程中出现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方面应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钠、钾、磷的过量摄取。
心衰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期间,需每日监测体重变化、血压及尿量,记录液体出入量。饮食上建议采用低盐优质蛋白膳食,限制每日饮水量。适当进行床边康复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劳累。出现胸闷气促加重、下肢水肿或意识改变时须立即就医。透析方案应根据心功能分级、残余肾功能等指标动态调整,由肾内科与心内科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
透析后血压低可通过调整干体重、优化透析方案、药物治疗、补充营养、体位管理等方式改善。透析后低血压通常与超滤速度过快、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功能异常、营养不良、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1、调整干体重干体重设定过高可能导致过度超滤,引发低血压。医护人员需定期评估患者的干体重,根据临床体征如水肿程度、血压变化等动态调整。每次透析前后应准确测量体重,避免单次脱水过多。干体重调整需结合血清白蛋白、心胸比等指标综合判断。
2、优化透析方案采用可调钠透析或序贯透析可减少血浆渗透压骤降。降低透析液温度至35-36℃有助于增强血管收缩性。延长透析时间或增加透析频率能减轻单次超滤负担。对于易发低血压者,应避免使用醋酸盐透析液,改用碳酸氢盐缓冲液。
3、药物治疗米多君可通过激活α肾上腺素受体提升外周血管阻力。屈昔多巴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导致的血压调节障碍。对于合并贫血者,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组织氧合。使用药物需严格监测心率变化,警惕反射性心动过缓。
4、补充营养优质蛋白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透析间期适当增加高生物价蛋白如鸡蛋、鱼肉等摄入。控制水分摄入的同时,可补充支链氨基酸改善营养状态。严重低蛋白血症患者可短期使用人血白蛋白制剂。
5、体位管理透析过程中采用头低脚高位可增加回心血量。出现血压下降时立即停止超滤并抬高下肢。透析结束后保持卧位休息,避免突然起身。日常活动中建议穿戴弹力袜,通过外部加压促进静脉回流。
透析患者应每日监测血压并记录波动规律,限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在干体重的3-5%以内。饮食注意分次适量补充蛋白质,避免空腹透析。运动以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改善心血管适应性。透析过程中出现头晕、冷汗等前驱症状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调整治疗参数。长期反复低血压可能加重心脑血管损害,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和动态血压监测评估器官灌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