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病人血压低可通过调整干体重、控制超滤量、补充营养、药物治疗、改变透析模式等方式改善。透析中低血压通常与血容量不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1、调整干体重干体重评估不准确可能导致透析过程中血压下降。医护人员需根据病人水肿程度、胸部X线检查结果等重新评估干体重,避免过度脱水。每次透析前后应监测体重变化,建议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等设备辅助判断。干体重调整后需观察病人有无乏力、肌肉痉挛等低血容量表现。
2、控制超滤量超滤速率过快是诱发低血压的常见原因。建议将每小时超滤量控制在体重0.5%以下,对于心血管功能不稳定者需进一步降低至0.3%。采用钠梯度透析或低温透析可减少血浆再充盈不足的风险。透析过程中需持续监测血压,出现头晕、冷汗等症状时应立即暂停超滤。
3、补充营养低蛋白血症会加重透析中低血压。病人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克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生物价高的食物。严重营养不良者可短期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合并贫血时需补充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维持血红蛋白100-110克每升。
4、药物治疗米多君片可通过收缩血管提升血压,适用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者。盐酸米多君片需在透析前1小时服用,注意监测卧位和立位血压变化。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考虑使用左西孟旦注射液改善心肌收缩力。所有药物均需在肾内科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5、改变透析模式传统血液透析易引发血压波动,可改为每日短时透析或夜间长时透析。血液滤过能更稳定地清除溶质,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对于顽固性低血压患者,腹膜透析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透析液温度降低至35-36摄氏度有助于维持血管张力。
透析病人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透析前剧烈运动。饮食上注意分次适量饮水,限制单次饮水量不超过200毫升。透析当日避免空腹,可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家属应学会测量血压的方法,记录透析间期体重增长情况。若出现持续头晕、视物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联系透析中心调整治疗方案。
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时可能发生休克。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的危急状态,需立即就医干预。
血压降至90/60毫米汞柱以下时,可能因心脏输出量不足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引发休克。常见表现包括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意识模糊。此时需快速补液扩容,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维持器官灌注。休克早期识别对预后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部分慢性低血压患者可能长期耐受80/50毫米汞柱血压而无休克症状,但突发血压下降至70/40毫米汞柱仍会引发失代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服用降压药物者更易因血压骤降出现休克,需密切监测变化。若伴随呕血、严重腹泻或过敏反应,即使血压未达临界值也可能发生休克前状态。
日常应避免快速体位变化,监测基础血压值。高血压患者调整药物时需警惕过度降压,腹泻发热时注意补液。出现头晕伴冷汗、呼吸急促等休克前兆时,应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休克救治需在医疗机构完成,禁止自行使用升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