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黄斑变性是指黄斑区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视力损害,属于年龄相关性眼病,主要表现为中央视野模糊、视物变形等。黄斑变性主要有萎缩性黄斑变性和渗出性黄斑变性两种类型,可能与遗传、年龄增长、光损伤、吸烟等因素有关。
1. 萎缩性黄斑变性萎缩性黄斑变性是黄斑区视网膜细胞逐渐退化的慢性病变,通常进展缓慢。患者早期可能仅感轻度视力下降,后期可出现中央暗点。发病机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衰退、脂褐质沉积有关。临床常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病情,尚无特效治疗手段,但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等抗氧化剂可能延缓进展。
2. 渗出性黄斑变性渗出性黄斑变性以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常导致突然视力下降。新生血管易破裂出血,引发视网膜水肿和瘢痕形成。通过眼底荧光造影可明确诊断,治疗主要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如雷珠单抗注射液、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液,必要时联合光动力疗法。
3. 遗传因素约20%病例存在家族聚集现象,与补体因子H基因、ARMS2基因等变异相关。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可能提前,建议40岁后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基因检测有助于风险评估,但环境因素干预更为关键,需避免吸烟并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4. 光损伤机制长期蓝光暴露可诱发视网膜氧化应激,加速黄斑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户外活动时应佩戴防蓝光眼镜,选择过滤紫外线的镜片。饮食中增加深色蔬菜水果摄入,如菠菜、蓝莓,其含有的类胡萝卜素可选择性沉积于黄斑形成保护屏障。
5. 全身因素影响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会加重视网膜微循环障碍。控制血压低于140/9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持在2.6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定期筛查眼底,合并黄斑水肿时可使用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
黄斑变性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监测病情变化。日常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测视物变形情况,阅读时保证充足光照但避免强光直射。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适量补充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玻璃体牵拉。若出现突发视力骤降、视野缺损需立即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视力丧失。
眼底镜检查是否需要散瞳取决于检查目的和患者情况,多数情况下需要散瞳以获得更清晰的眼底观察,但部分特殊情况可不散瞳。
散瞳能帮助医生更全面地观察视网膜、视神经及血管结构,尤其对排查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至关重要。散瞳后瞳孔扩大,光线进入眼内的路径更宽,眼底周边区域的细微病变不易遗漏。常用的散瞳药物包括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滴眼液等,用药后约20-30分钟起效,可能持续4-6小时。检查后会出现暂时性畏光、视近物模糊,建议携带墨镜并避免驾驶。
部分患者可不散瞳直接检查,如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风险高者、对散瞳药物过敏者或需快速完成检查的急诊情况。小瞳孔下检查适用于初步筛查或随访复查,但可能遗漏周边视网膜病变。新型广角眼底镜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散瞳需求,但对深部病变的检出率仍有限。
检查前需告知医生青光眼病史、药物过敏史,散瞳后注意防护强光刺激。若出现眼压升高、持续眼痛需及时就医。定期眼底检查能早期发现多种致盲性眼病,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