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检查前需停用缩瞳药、避免佩戴美瞳,检查中保持眼球固定配合指令,检查后遵医嘱处理异常结果。视野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等疾病,注意事项主要有检查前准备、检查中配合、检查后随访、禁忌人群识别、设备环境要求。
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24小时应停用毛果芸香碱等缩瞳药物,避免影响瞳孔自然状态导致假阴性结果。检查当天避免使用彩色美瞳或隐形眼镜,防止光学干扰。穿着宽松衣物避免检查过程中颈部受压,检查前充分休息避免疲劳导致结果偏差。高血压患者需提前控制血压稳定,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低血糖发作时段检查。
2、检查中配合检查时下颌稳固贴合托架,前额紧贴额带保持头部固定。根据仪器提示注视中央固视点,余光感知周边闪烁光点但不主动转动眼球。按键反应需在确认看到光点后立即操作,避免过度犹豫或频繁眨眼。动态视野检查需追踪移动光标轨迹,静态检查需对随机出现的光标作出反应。儿童或行动不便者可选用便携式手持视野计。
3、检查后随访获取检查报告后需由眼科医师解读,重点关注平均缺损值和模式标准差等参数。青光眼患者应建立视野档案定期对比,发现进展性缺损需调整降压方案。急性视神经炎患者检查后可能需完善磁共振成像等检查。妊娠期妇女出现生理性视野缩小时应产后复查确认。
4、禁忌人群识别严重白内障或玻璃体出血患者需先治疗基础疾病再行检查。癫痫发作未控制者禁用闪光刺激型视野计。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指令者可采用 confrontation 测试替代。眼球震颤患者可尝试红色视标检查提高检出率。服用镇静剂或酒精后禁止检查。
5、设备环境要求标准自动视野计需在暗室环境下校准背景亮度至31.5asb。Goldmann视野计应定期检测光标亮度和投射精度。便携式设备需注意电池电量和屏幕反光控制。检查室温度维持在22-26℃避免瞳孔生理性变化。疫情期间需对颏托和应答按钮严格消毒。
视野检查后出现短暂视物模糊属正常现象,通常半小时内自行恢复。建议检查后2小时内避免驾驶或精密操作,强光环境下可佩戴墨镜缓解畏光症状。长期随访患者应建立固定检查时间窗,选择相同型号设备以减少误差。日常注意记录突发性视野缺损情况,如出现象限性暗影或管状视野需急诊处理。合并干眼症者可预先使用人工泪液改善角膜表面质量,检查前避免使用含防腐剂滴眼液。定期视野监测能早期发现青光眼等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两年进行基线筛查。
视野缺损是指视觉范围内出现部分区域看不见或模糊的现象,可能表现为视野变窄、中心暗点、周边缺失等。视野缺损主要由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视神经炎、脑卒中、偏头痛等因素引起。
1、青光眼青光眼导致的视野缺损通常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心发展。患者可能感觉像通过隧道看东西,周边视野模糊或消失。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眼压升高,会出现眼胀、头痛。治疗需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布林佐胺滴眼液、拉坦前列素滴眼液,严重时需进行小梁切除术。
2、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引起的视野缺损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幕帘状阴影或闪光感。患者可能描述视野某一部分像被黑布遮挡,伴随飞蚊症增多。需紧急进行视网膜复位手术,延迟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眼底。
3、视神经炎视神经炎多导致中心视野缺损,患者看东西时中央区域出现暗点,颜色辨别能力下降。常伴有眼球转动疼痛,可能与多发性硬化有关。急性期需使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配合维生素B12营养神经。部分患者视力可逐渐恢复,但可能遗留色觉异常。
4、脑卒中脑卒中引起的视野缺损多为同向性偏盲,即双眼同一侧视野缺失。患者可能撞到一侧物体,阅读时漏字。需通过头颅CT明确出血或梗死部位,急性期进行溶栓或降压治疗,后期通过视觉训练改善代偿能力。部分患者视野缺损可能持续存在。
5、偏头痛偏头痛先兆期的视野缺损表现为闪烁暗点,通常持续20-30分钟自行消失。患者眼前可能出现锯齿状光斑,伴随头痛、恶心。发作时可服用布洛芬缓解症状,平时避免强光、睡眠不足等诱因。这种视野缺损多为暂时性,不会造成永久损伤。
出现视野缺损应及时就诊眼科或神经科,完善视野检查、眼底照相、头颅影像学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注意用眼卫生,控制血压血糖,避免长时间低头或剧烈运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的深色蔬菜,适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定期进行视力筛查,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或高度近视人群。突发视野缺损伴头痛呕吐需立即就医,警惕急性青光眼或脑血管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