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儿童保健科

缺铁性贫血针灸可以改改善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医生回答专区

李芸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医生推荐

相似问题

推荐 针灸为什么会有酸胀

针灸产生酸胀感主要与穴位刺激、神经反应、局部代谢变化、经络传导及个体敏感性有关。针灸通过针体对穴位的机械刺激激活局部神经末梢,引发循经感传现象,同时促进局部组织释放腺苷、缓激肽等物质,导致血管扩张和代谢产物堆积,形成酸胀的复合感觉。

1、穴位刺激反应

针刺入特定穴位时,针体对皮下筋膜层和肌梭的机械刺激会激活压力感受器,触发Aδ纤维和C纤维传导信号。这种刺激促使穴位局部产生得气感,中医称为针感,表现为酸胀重麻的复合感觉。不同穴位对刺激的敏感度存在差异,足三里等肌肉丰厚处穴位更容易引发明显酸胀。

2、神经反射传导

针刺信号通过脊髓后角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激活下丘脑-垂体轴和自主神经系统。该过程引发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同时伴随局部轴突反射导致神经肽类物质分泌。这种双向调节机制在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增强局部神经敏感性,延长酸胀感的持续时间。

3、局部代谢变化

针刺造成的微创伤会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这些物质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引发局部轻度充血和组织液渗出。代谢产物堆积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形成持续性的酸胀感觉,这种反应通常会在留针20分钟后逐渐缓解。

4、经络传感现象

根据中医理论,针刺产生的酸胀感可能沿着经络路线传导,称为循经感传。现代研究显示这与筋膜结缔组织的生物电传导有关。当针感沿心包经或膀胱经等经络扩散时,患者可能描述为串珠样的酸胀感,这种现象与自主神经节段分布存在相关性。

5、个体差异因素

患者痛阈高低、心理预期和体质状态均会影响酸胀感强度。阴虚体质者往往对针感更敏感,而长期接受针灸治疗者会产生耐受性。采用捻转补法等手法操作时,通过增强针体旋转幅度可人为调控酸胀感的程度,这是针灸得气的重要判断标准。

针灸后出现酸胀感属于正常治疗反应,通常24小时内会自行消退。治疗后可对针刺部位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避免立即接触冷水或剧烈运动。若酸胀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皮下淤血,应及时向医师反馈。日常可练习八段锦等导引术帮助气血运行,治疗期间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增强针灸疗效。

科普推荐

查看更多科普
查看更多科普

医院推荐

更多

行业资讯

热门标签

麻疹 品他病 包皮过长 阴道横隔 吞咽困难 铁沉着病 扁桃体结石 肠功能紊乱 角膜营养不良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医药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