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一般不会通过日常接触直接传染,但特定传播途径下存在感染风险。病毒性脑炎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呼吸道飞沫传播、粪口传播、虫媒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等。
病毒性脑炎的传染性取决于病原体类型和传播途径。大多数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粪便传播。虫媒传播的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需通过蚊虫叮咬实现传播,不会在人际间直接传染。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触患者分泌物后感染风险略高。
部分特殊类型的病毒性脑炎具有较强传染性。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在蚊虫活跃季节可能发生区域性传播,埃可病毒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脑脊液等体液时,若防护不足可能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这类情况需严格隔离措施和防护装备。
预防病毒性脑炎传播需注意个人卫生,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流行季节做好防蚊措施。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或亲密接触。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脑炎等特定类型脑炎的有效手段,高危人群可咨询医生进行免疫接种。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常见病原体有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等,诊断需结合脑脊液检查、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测。
1、病原学分类病毒性脑炎按病原体可分为疱疹病毒组、虫媒病毒组和肠道病毒组。单纯疱疹病毒1型是最常见的嗜神经病毒,易侵犯颞叶;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则好发于夏秋季,儿童多见。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脑炎在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预后上存在差异。
2、病理机制病毒通过血脑屏障或神经通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发脑实质充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及胶质细胞增生。部分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可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免疫力低下时激活复发。炎症反应导致脑细胞代谢紊乱,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形成脑疝。
3、临床表现急性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全身感染症状,伴随意识模糊、谵妄或昏迷。约半数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多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局灶体征包括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重症患者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部分遗留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4、诊断标准诊断需满足脑实质受累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显示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升高,PCR检测病毒核酸阳性具有确诊价值。头颅MRI可见颞叶、额叶或丘脑异常信号,脑电图多呈弥漫性慢波。需排除细菌性脑膜炎、自身免疫性脑炎等疾病。
5、治疗原则早期静脉注射阿昔洛韦对疱疹病毒性脑炎有效,更昔洛韦适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症治疗包括甘露醇降颅压、丙戊酸钠控制癫痫、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重症需机械通气支持,恢复期配合高压氧、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
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恢复期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鱼肉粥、蒸蛋羹等,避免辛辣刺激。肢体功能障碍者需循序渐进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认知障碍者可进行记忆卡片等认知康复练习。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头颅MRI评估恢复情况,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关类型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