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空洞症的症状主要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骨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病变,主要表现为脊髓内形成充满液体的空洞,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1、感觉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和深感觉相对保留。这种分离性感觉障碍是骨髓空洞症的典型表现,多从一侧上肢开始逐渐发展。部分患者会有自发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不适感。
2、运动障碍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上肢肌肉无力和萎缩,表现为手部小肌肉萎缩、握力下降。下肢可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严重者可影响日常活动能力。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干燥、无汗或多汗。部分患者会有霍纳综合征,表现为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等。还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尿潴留或失禁。
4、肌肉萎缩疾病进展可导致手部内在肌、前臂肌群进行性萎缩,表现为"爪形手"畸形。萎缩的肌肉可出现肌束颤动。长期肌肉萎缩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
5、关节畸形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夏科关节,表现为关节肿大、活动过度但无痛感。这种神经源性关节病多发生在肩、肘等大关节。关节畸形会进一步加重功能障碍。
骨髓空洞症患者应注意保持适度运动,避免关节过度使用和损伤。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避免受凉和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
肺有空洞可能由肺结核、肺脓肿、肺癌、肺真菌感染、肺寄生虫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手术切除、靶向治疗等方式干预。
1、肺结核肺结核是导致肺空洞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破坏肺组织形成干酪样坏死,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患者常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咳嗽时可能伴有血痰。临床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需坚持规范用药半年以上。胸部CT可见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的薄壁空洞,周围常有卫星病灶。
2、肺脓肿肺脓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形成含有脓液的肺组织坏死腔。急性期患者突发高热、咳嗽伴大量脓臭痰,慢性期可能出现杵状指。CT显示空洞内常有液平面,洞壁较厚且内壁不规则。治疗需静脉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行支气管镜引流或手术切除。
3、肺癌中央型肺癌坏死液化后可形成偏心性空洞,鳞癌多见。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呈结节状。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确诊需支气管镜活检,治疗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疗或吉非替尼等靶向药物。周围型肺癌空洞需与结核球空洞鉴别,增强CT有助判断。
4、肺真菌感染曲霉菌等真菌感染可在原有肺空洞基础上形成真菌球,或直接导致侵袭性肺真菌病形成空洞。免疫低下者易发,表现为咯血、胸痛。CT可见空洞内移动性团块或新月征。治疗选用伏立康唑等抗真菌药,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激素者属于高危人群,需加强原发病控制。
5、肺寄生虫病肺包虫病等寄生虫感染可形成单发或多发空洞,囊壁钙化是特征性表现。疫区接触史有助诊断,血清学检查可辅助确诊。治疗采用阿苯达唑驱虫,巨大囊肿需手术摘除防止破裂。肺吸虫病也可导致空洞,患者常有生食溪蟹史,痰中可查到虫卵,吡喹酮是特效治疗药物。
发现肺空洞应尽早就诊呼吸内科,完善痰培养、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奶等。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注意监测体温和痰液性状变化。遵医嘱定期复查胸部影像,观察空洞变化情况。空洞型病变可能发生咯血等并发症,突发大咯血需立即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