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R的手术适应症主要包括消化道早期癌变、癌前病变、良性肿瘤等病变。EMR主要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黏膜层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或食管癌等。
1、消化道早期癌变EMR适用于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消化道癌变,如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结直肠癌等。这些病变尚未侵犯黏膜下层,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达到根治效果。早期癌变在病理学上表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黏膜内癌,EMR治疗后可获得完整病理标本,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
2、癌前病变EMR适用于具有恶变潜能的癌前病变,如Barrett食管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直肠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这些病变具有较高恶变概率,通过EMR切除可阻断癌变进程。癌前病变在内镜下常表现为平坦型或轻微隆起型病变,边界清晰,适合进行黏膜切除术。
3、良性肿瘤EMR适用于部分消化道良性肿瘤,如较大的胃或结肠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对于直径超过10毫米的广基息肉或无法通过常规息肉切除术完整切除的病变,EMR可提供更完整的切除效果。良性肿瘤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完整,EMR可完整切除病变并保留消化道结构完整性。
4、黏膜下病变EMR适用于部分局限于黏膜层的黏膜下病变,如类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这些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但未突破黏膜肌层,通过EMR可获得完整切除。黏膜下病变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超声内镜检查可明确病变层次,为EMR治疗提供依据。
5、其他适应症EMR还适用于部分特殊类型的消化道病变,如侧向发育型肿瘤、浅表扩散型早期癌等。这些病变具有特殊的生长方式,传统内镜治疗难以完整切除,EMR可通过分片切除或扩大切除范围实现病变的完整切除。特殊类型病变在内镜下表现为平坦型或浅表扩散型,边界不清,需要特殊标记和切除技术。
EMR术后需要注意饮食管理,术后24小时内禁食,随后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复查内镜评估治疗效果,监测有无复发。EMR治疗消化道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脊柱结核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损害、严重脊柱畸形、脓肿形成、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明显脊柱不稳定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手术适应症主要有神经压迫症状、脊柱结构破坏、合并寒性脓肿、保守治疗失败、多节段受累等情况。
1、神经压迫症状当脊柱结核导致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时,需手术解除压迫。结核病灶可能直接侵犯椎管,或椎体塌陷后骨块突入椎管。手术需清除病灶并重建脊柱稳定性,常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或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2、脊柱结构破坏椎体破坏超过50%或出现进行性后凸畸形时,手术可防止畸形加重。结核常累及椎体前中柱,导致椎体塌陷和脊柱后凸。手术需切除病变椎体,采用钛网 Cage 植入或自体髂骨移植,配合内固定器械矫正畸形。儿童患者更需早期干预避免生长畸形。
3、合并寒性脓肿椎旁或腰大肌脓肿直径超过3厘米需手术引流。寒性脓肿可能穿破形成窦道,增加继发感染风险。术中需彻底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留置引流管。对于颈椎结核合并咽后脓肿者,需经口咽入路清除病灶。
4、保守治疗失败规范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仍有持续疼痛、病灶扩大或全身症状未改善者需手术。耐药结核菌感染是常见原因。手术可减少结核菌负荷,提高药物疗效。术中需取病理标本进行药敏试验指导后续用药。
5、多节段受累连续3个及以上椎体受累或跳跃性病灶易导致脊柱不稳。手术可一次性清除多节段病灶,重建脊柱序列。多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前路病灶清除后行后路长节段固定。术中需注意保护重要血管和脏器。
脊柱结核术后需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9-18个月,定期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康复期应佩戴支具保护脊柱,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饮食需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发热、切口渗液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复诊。